
龍漢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
由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對國際共同建立的世界貿易規則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令到全球經濟前景陷入一片陰霾。香港長期以來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對進口產品徵收零關稅。然而,美國卻無視香港乃世界貿易組織 (WTO) 的成員,對香港輸美產品徵收所謂145%的「對等關稅」,對香港經濟影響實在不容低估。
對香港經濟影響在多方面
美國提高關稅對香港的直接影響,從經濟數字中可見一斑。貿易及物流業向來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23年貿易及物流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達18.8%(5,488億港元),僅次於金融業。2024年,香港對美國出口貨值達 2,955 億港元,絕大部分為轉口貿易,同期美國對港進口亦高達2,061億港元,雙向貿易額超過 5,000 億港元;所以,美國的關稅措施對航運物流、相關貨運代理、報關,以至銀行貿易融資等行業皆會直接受到打擊。
然而,貿易戰影響的層面不只於此。關稅升級更會導致全球經濟下滑,企業投資勢必更加謹慎。受衝擊的不僅是貿易及物流,金融、消費及投資市場同樣無法倖免。港股四月初急挫,恒生指數單日跌幅達13.2%,足見市場對貿易戰惡化的恐慌情緒。
在這一輪貿易戰中,不少國家政府已迅速行動,積極採取措施支援企業渡過難關。例如韓國政府針對其汽車與半導體兩大出口產業,推出總額逾 250 億美元的援助措施,包括低息貸款、稅務優惠及研發支援;西班牙亦搶先在歐盟與美國談判之前,向鋼鐵、汽車、農業和葡萄酒等主要產業提供 141 億歐元的經濟援助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和出口產業。至於新加坡,儘管面對相對低的10%關稅壓力,政府亦迅速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並推出稅務優惠及就業支援計劃,協助企業及工人適應市場的動盪。
建議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
香港作為細小開放型經濟體,面臨嚴苛關稅,且處於大國角力夾縫當中,所受壓力不言而喻,特區政府宜以靈活策略迅速應對,考慮設立跨部門的「關稅應對工作小組」,全面評估貿易戰最新形勢,統籌財經、工商貿易以及運輸等部門,及時評估衝擊,與各業界保持緊密溝通,及早制定及調整各項應對措施,包括考慮為物流與轉口貿易行業提供短期補助、低息貸款和業務升級支援,以緩解行業面臨的燃眉之急。
有危就有機 貿易產業宜藉機升級
筆者必須強調,支援措施不應只停留於短期應急,而更應着眼長遠,推動香港貿易產業多元化與升級,鼓勵業界投資智慧物流、區塊鏈報關、跨境電商平台,提升高增值服務比重,致力發展成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
香港必須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外應積極開拓美國以外的貿易市場,積極爭取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現時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內地的最大貿易夥伴,香港亦需深化與東盟市場經貿聯繫,加強與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等國家的經貿往來。
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取決於能否保持靈活開放、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面對國際經貿秩序重整的大格局,香港必須適時作出部署,方能在風高浪急之際繼續揚帆出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