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在推動內地與香港深度合作方面具有獨特使命和優勢。深圳市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全港各區工商聯首席會長盧錦欽表示,加速推進前海與香港規則機制的一體化融合不僅是制度創新的關鍵,更是實現灣區協同發展、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金融互聯、人才互通等多個維度的突破,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將與前海的創新試點深度融合,為大灣區注入新動能,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
深港市場互聯互通 釋放巨大協同效應
「金融領域的規則對接是突破口,香港成熟的國際化體系與前海的創新試點結合,將釋放巨大協同效應。」盧錦欽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成熟的金融監管和市場運作機制,但在前海與香港的金融規則對接方面,仍存在市場准入標準、監管協調等差異。他建議,應進一步擴大兩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範圍,優化股票交易品種、拓展兩地股票板塊。
其次,盧錦欽強調深化「債券通」機制在深港金融合作中的重要性。他建議,可優先在前海試點金融衍生品交易,借助香港的國際化經驗與市場化優勢,推動跨境金融產品創新。他表示,在金融衍生品領域,香港可憑藉其成熟的金融體系及監管框架,為內地發揮引領作用。例如整合「債券通」現有機制,拓展跨境支付、風險管理等配套服務,促進資金流動與交易量提升。
通過前海試點,不僅能強化深港金融互聯互通,更能以創新驅動區域金融市場升級,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樞紐。盧錦欽提到,此舉預期將帶動兩地金融業態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戰略地位。
吸引人才回流 打造全產業鏈模式
盧錦欽表示,「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與人才資源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為進一步發揮香港青年在科技創新中的潛力,他建議,應充分利用香港作為國際化平台的優勢,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並與前海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科技產業鏈。香港擁有成熟的科研環境與國際化視野,而前海則可依托內地強大的生產鏈與市場化能力,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通過深港兩地的優勢互補,形成「香港研發+前海生產+灣區市場」的全產業鏈模式,不僅能有效提升科技創新方面的國際競爭力,更能為香港青年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此外,盧錦欽提議深圳市政府應加大對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資金補貼、人才政策等優惠措施,吸引更多香港青年融入前海的創新生態圈。他指出,前海在給予補貼的基礎上,需建立標準化機制,明確各領域人才引進的具體要求與待遇標準。例如,可根據學歷或專業職稱設定差異化補貼,並結合住房、配套政策等綜合支持,提升對港人的吸引力。這不僅能為人才提供清晰預期,還能激勵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引進。
盧錦欽強調,香港與前海的緊密合作不僅能促進科技創新,更能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產業集群。通過整合兩地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讓香港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貢獻力量。
轉型社團服務 發揮橋梁作用
「香港社團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盧錦欽強調,社團需緊跟時代需求,創新服務模式。他認為,社團應從過往單一的民生服務模式,轉向民生與經濟雙軌並行的發展道路。一方面需繼續深化基層關懷,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產業升級,如支持中小企業數碼化轉型、推動綠色經濟等。工商聯等組織可進一步發揮平台作用,促進灣區內企業合作,協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這些舉措,香港社團不僅能夠助力香港經濟發展,還能增強市民對社團的認同感」盧錦欽說,香港社團作為聯通特區政府、企業與市民的重要紐帶,應憑藉其靈活性和接地氣的優勢,持續發力,創新服務,並發揮橋梁作用,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深度融合,為香港社會經濟注入新動能,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