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加速形成,跨境養老已成為香港長者生活規劃的新選擇。上午10時35分,從西九龍高鐵站出發,中午12時就站在廣州「木棉人家」養老社區。

在這個充滿活力的養老社區庭院裏,87歲香港來的老伯,正輕快地哼着《有誰共鳴》,這一幕,徹底顛覆了我對養老「獨居空房、電視拌飯」的想像。在這裏,我看到4位上海來的長者拖着行李箱,愉快地來到接待處,開啟「養老體驗遊」。銀髮婆婆在寵物室逗貓,還有養老院人員正在手工坊細心教導長者刺繡。這哪裏是傳統的養老院?分明是一個充滿歡笑的度假村。

走在「木棉人家」養老社區裏,記者遇到不少精神奕奕的「年輕長者」。他們大多剛退休不久,趁着腿腳還靈活,專程來考察未來的養老選擇。這種「未雨綢繆」的做法很聰明─既能在身體狀況良好時自主做決定,又能給自己留出充足的適應時間。

確實,隨着大灣區醫保互通、跨境醫療券等政策逐步落實,過去困擾長者的醫療問題得到解決。就像打開了一把把鎖,跨境養老的大門正在愈開愈大。

中國太平已構建涵蓋「港車北上」保險、醫療對接等一站式服務,為長者貼心「導遊」。這些服務讓跨境養老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選擇,相信隨着更多在港的中資機構加入這個行列,擔當兩地資源聯通的「政策解碼器」與「服務擺渡人」,大灣區的民生工程會像搭積木一樣,一層層搭建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