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入飛鳥系統後,無人機就能變成『飛行醫生』,幫您的果園體檢,哪裏花穗過長,哪裏不夠通風透光,哪裏發現了病蟲害……都給您『開好處方』。」眼下正是荔枝開花期,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石茜接到了廣東各地荔枝果農的邀請,幫他們接入由她的團隊研發的飛鳥系統,試點後的果園荔枝產量平均增長了20%,品質也有明顯提升。這僅僅是中山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落地開花的成果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6日從中山大學獲悉,「AI+」潛力巨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有不少產業用上了該校不同研究團隊的「AI+」發明。
在6日舉行的中山大學人工智能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表示,在AI研究領域,中山大學在大灣區的產學研合作成果豐碩。他介紹,該校與華為、中聯通、中移動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的校企聯合研究平台達14個。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和華為去年合作研發的國產眼科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ZOC,可以實現眼部疾病篩查、診斷及健康管理,可提升服務效率75%。中山眼科中心自主研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也在多家三甲醫院落地應用。
「AI+醫院」打破治理「數據孤島」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楊欽泰在會上分享稱,該醫院採用「AI+醫院」打破醫院治理「數據孤島」,幫助門診醫生提升效率,助力患者便捷就醫。在藥物研發方面,在由中山大學運營管理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超算與智算相融合,賦能產業提升效率;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藥物設計及動物實驗驗證時間從2年縮短至49天,應用於多家藥企新藥開發。
不僅如此,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張小虎帶領的飛行器圖像感知團隊承擔了航天員運動特性數據採集軟件研製任務。通過安裝在天和核心艙內的圖像數據採集單元完成在軌多相機標定、航天員在軌艙內活動多視角RGB-D相機數據的同步採集,為神舟十九號航天員運動特性測量提供技術支撐。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