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基 全國政協委員

前段時間,在北京亦莊舉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刷爆網絡。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以2小時40分42秒的半馬成績,向世界宣告:這場賽事絕非簡單的競技秀,而是中國科技重構全球產業格局的宣言。

這是從實驗室到賽道的蛻變。當波士頓動力的人形機器人仍在表演後空翻技能時,中國機器人已在真實賽道上完成21公里極限挑戰。「天工Ultra」搭載的仿生關節系統,每秒可完成500次動態姿態調整,這組數據背後是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小米、優必選等企業構建的產業矩陣。松延動力的N2機器人以3.5米/秒的爆發力奔跑,那些在碎石路上積累的25萬次關節運動數據,正在重新定義「中國智造」的精度和韌性。

這是南北聯動的創新密碼。香港科技園與內地團隊聯合研發的液態金屬關節技術,正通過賽事加速迭代。那些跌倒後自主站起的機器人,其平衡算法與港珠澳大橋的糾偏系統同源共生。大灣區正在重塑全球機器人產業鏈。

這是定義賽道新規則的歷史時刻。直播間滿屏的「只有中國能辦」的彈幕,折射出科技自信的集體覺醒。宇樹H1機器人以65萬元人民幣售價打破天價壟斷,行者二號團隊堅持不換電池完賽有望破解行業能源困局。正如1894年巴黎—魯昂汽車賽奠定汽車工業規則一樣,這場賽事終將成為中國定義人形機器人賽道標準的序章。

未來,將超乎你的想像,當西方糾結「機器人倫理」時,「天工Ultra」已闖入現實:它的散熱膜蒸騰着深圳灣的濕熱空氣,步態算法沉澱着上海交大十年數據。這些在複雜地形踉蹌的身影,正在孕育比AI對話更深刻的變革——不是取代人類,而是重構生產力,就像美團無人機征服香港「鴿子籠」樓宇,中國科技正創造超越西方框架外的解決方案。

維多利亞港的燈火與雄安數據中心,正進行量子糾纏,這場南北科技接力已突破地理界限。當「天工Ultra」沖線時,其碳纖維骨架折射的不僅是晨光,更是太平洋西岸的科技晨曦。下一個彎道處,液態金屬關節或將帶來行業顛覆——但可以肯定的是,掌握賽道定義權的,永遠是那些敢於開闢新賽道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