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今年五一黃金周,五天假期共約110萬旅客人次訪港,按年增22%;內地旅客增長約20%,而非內地旅客增長約30%,市面重現昔日興旺繁榮的景象。看到這一幕,很多香港人不禁感到欣慰:「香港回來了!」

還記得幾年前新冠疫情期間,尖沙咀、中環蘭桂坊、油麻地這些昔日熙熙攘攘的地區,街上空蕩蕩,商舖門可羅雀,不少朋友感嘆:「香港會否再也回不到從前?」如今,蘭桂坊、蘇豪區重現人潮,內地網民更在小紅書發文,說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多外籍遊客在同一個地方,紛紛讚嘆:「Hong Kong is back!」這也說出了我們每個香港人的心聲。

人潮回歸會否帶來擠迫,令旅遊體驗下降?這當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也特別提到,已要求文體旅局及相關部門檢視經驗,應用科技手段改善人流監控及輪候情況。這種積極回應社會需求的態度,正是我們所樂見的。

香港餐飲業界也受惠於這股旅遊熱潮。據稻苗飲食專業學會透露,旺區如尖沙咀、深水埗等大眾化食肆生意較去年同期增長兩至三成。這再一次證明,旅遊業的復甦,能夠帶動各行各業全面復甦,為香港注入經濟活力。

當然,除了受內地旅客歡迎的景點、餐飲及購物區外,特區政府及業界亦應思考如何拓展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遊體驗。李家超提到的生態遊、地道文化遊、打卡遊等新的旅遊模式,都是未來值得開拓的方向。只要做好規劃,這些創新模式不但能夠分流人群,還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和喜好的旅客,讓香港旅遊業再創高峰。

從這個五一黃金周,我們看到香港不僅仍然是旅客喜愛的地方,更是他們願意再三回訪的城市。然而,面對日益增長的旅客人數,入境口岸的配套設施及人手安排,仍有改善空間。特區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及時檢討並研究增設更多自助通關設備,提升入境效率,避免出現旅客聚集堵塞的情況,展示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應有的效率與形象。

疫情過後的香港,經濟復甦固然要靠內地及海外旅客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香港人自己的心態。我們要懂得珍惜復常後的熱鬧景象,要有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大量遊客,要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到這輪復甦的浪潮中,才能讓這個城市恢復昔日的光彩,甚至更上一層樓。

香港是一座充滿韌力的城市,無論經歷多少風雨,總能迅速站起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五一黃金周只是序幕,接下來的日子裏,香港旅遊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更多旅客將再次把香港選為他們的心儀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