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CQCQ,這裏是BH9EMQ,呼叫頻率上的友台,收到請回覆,over。」當電報逐漸成為歷史的記憶,業餘無線電卻悄然興起,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愛好者投身其中。這些愛好者被親切地稱為「HAM」(火腿),他們以電波為紐帶,編織起跨越國界的「空中社交圈」。作為一名資深「火腿」,彥坪通常會在每天早上拿出手提短波電台,在公園架設好便攜天線,將電台進行調頻,呼喚遠在外地的朋友。
在業餘無線電的世界裏,通聯、競賽以及應急通信構成了三大核心活動,其中通聯無疑是其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形式包括語音、圖像、無線電報(摩斯碼)和數字模式。彥坪介紹,當電波中出現了一個罕見的呼號,顯示它是從那些少見的地區來的,瞬間就會有大批「火腿」循着信號匯聚而來,爭相與對方建立無線電聯通。對許多競賽愛好者而言,收集自己聯通過的電台字頭是一種值得驕傲的榮耀。
2018年,彥坪在網上了解到業餘無線電,當即便決定成為「火腿」,因為他驚奇地發現:探索世界,竟還可以用完全脫離互聯網的方式。無線電通信不需要基站,實打實地通過發出電波來通聯。那一年,他刷遍CRAC(中國無線電協會業餘無線電分會)官網提供的題庫,拿到了A級操作證,分配到呼號,並組裝了電台與天線系統,半年後,又順利獲得B級操作證,可以用更多頻段,通聯距離不再那麼受限。
2019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彥坪如往常一樣值守電台,突然發現有來自冰島的信號呼叫。他當即回覆了呼號和收到的信號質量,但持續了好幾分鐘,對方依然沒有回覆,這使得他心急如焚。彥坪坦言,太陽下山的時候是大氣中電離層反射短波信號最有效率的時候,如果來自冰島的信號錯過了通聯的「窗口期」,下次相遇便遙遙無期。在漫長的15分鐘裏,彥坪不斷嘗試,與信號展開「極限拉扯」。終於,對方電台傳來回覆,確認收到呼號並回報信號質量。「那一刻的激動至今難忘。」他回憶道。
彥坪說,在短波通聯的兩年間,與149個國家和地區成功通聯。最東抵達黑山共和國,最西至巴西,最南到南極,最北達挪威,還接觸到許多鮮為人知的地方,如曼島、休達和梅利利亞。每一次跨越山海的電波對話,不僅是信號的傳遞,更是人與人之間跨越地域、文化差異的深情聯結。「電波在全球迴繞,這是永不消逝的回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