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報發明於1837年,是一種通過無線電廣播收發以「·」和「-」構成的類似於二進制符號(摩斯碼,編者註)以傳遞信息的方式。相較於傳統的書信傳播,這種技術具有傳送便捷、通訊範圍更廣等優點,在商業和軍事上應用頗多。又由於摩斯碼對應的英文與數字的表述是固定的,各電報系統會啟用標準電碼本。比如,內地在1983年《標準電碼本(修訂本)》中,「我」對應「2053」,也可以寫成「DAZ」,體現在莫斯碼上,對應電文會以「..--- ----- ..... ...--」或「-.. .- --..」的電波訊號傳出。收報方則通過逆轉前述程序,將相關電文譯為「我」字。而出於商業或軍事的保密需要,在上述明碼電報基礎上,還會依不同周期使用出不同的密碼本或加密密碼本,增加保密性和破譯難度。
事實上,作為電子通訊最初的形態,電報也直接影響到現代計算機的產生。莫斯碼的「·」和「-」與計算機語言的「0」和「1」同為二進制語言。1936年,年僅24歲的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提出「通用機器」(Universal Machine)的概念,後來稱為「圖靈機」(Turing Machine)。這是一種能模擬任何其他機器邏輯運算的理論模型,曾被用於破解加密電文。二戰期間,圖靈在布萊切利莊園的密碼破譯中心工作,對破解德軍通訊作出了五項重大貢獻。他設計的機電裝置「炸彈機」(Bombe)加速了解碼過程,成為盟軍勝利的關鍵工具。1945年,圖靈加入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着手設計自動計算機Pilot ACE,為商業用途的數位計算機奠定雛形。雖然完整實作未能實現,但其概念深深影響了後來全球的電腦設計。
事實上,電報也曾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海、國際銀行結算,甚至新聞業當中,並對相關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新聞行業的消息體的導語,據稱就是因在現代新聞業萌發之時,因電報訊號不夠穩定,為保證消息能夠最簡短傳輸,迫使記者們用最簡短的訊息概括報道的新聞要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