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黃金周期間的上海港匯恒隆廣場人頭攢動,內地消費者信心趨於穩定,消費市場呈向好態勢。 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攝
● 內地奢侈品市場從高速增長進入新常態,這也是品牌生存求變的一個關鍵節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章蘿蘭 攝
● 布魯諾
●邢微微

內地體驗型消費興起 品牌拓下沉市場成新趨勢

近日路威酩軒(LVMH)、開雲(Kering)等奢侈品大佬奉上的首季業績多數未及市場預期,奢侈品在全球市場的銷售也增長乏力,加之關稅戰如泰山壓頂,更為其「錢景」加添不確定性。在中國內地市場,奢侈品市場分化明顯,外資奢侈品牌以不斷加價來營造「不斷升值」及「奢侈感」,然而消費者不為所動,內地消費者更青睞傳統奢侈品的保值功能,「五一」長假期間,「中式奢侈品」老鋪黃金上海新店大排長龍。專業人士建議,新常態下,國際奢侈品品牌面臨生存求變的關鍵節點,經過多年的發展,一線城市消費者對國際大牌已陷入審美疲勞,應將下沉市場作為布局重點,並優化定價策略,主攻內地消費力穩健的「縣城貴婦」。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

中國內地曾經是奢侈品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但自去年以來也迎來拐點。據貝恩公司統計,2024年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18%至20%,基本跌回2020年的水平。究其原因,貝恩公司消費品和零售業務資深全球合夥人布魯諾分析,受出境遊回暖和匯率利好推動,2023年和2024年內地奢侈品消費加速外流,拖累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表現。除了受到在華奢侈品銷售「疫情紅利期」結束的影響,整體消費趨勢的變遷更是重要因素。

消費者對奢侈品理解趨成熟理性

「中國消費者對於奢侈品的理解日趨成熟和理性,頻繁的漲價以及遲緩的產品創新,使得消費者缺乏對奢侈品過高溢價的認同,令其轉向其他體驗型消費如旅遊和戶外活動,且更看重奢侈品的保值功能」,布魯諾說。也有人將內地奢侈品市場放緩,歸因於大環境下消費心理趨於謹慎,這的確是環球市場遭遇的普遍難題。但內地市場也有其特殊性,例如人口結構的變化,也為奢侈品牌在華運營帶來了挑戰。

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邢微微分析,年輕消費者中,品牌偏好逐步多樣化,對單一品牌的忠誠度有所減弱,而奢侈品消費主力軍VIC客戶(超級貴賓),雖具備較強消費韌性,惟受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這些人群開始偏愛更低調的產品,同時也將部分資金投入到子女教育或者旅遊等體驗型消費領域。事實上,隨着社會消費心理趨於成熟,很多內地消費者不再執着於國際大牌。因鬆弛感備受推崇,倒令各式環保帆布包成為出街時尚單品。曾經十分熱衷於購買奢侈品的年輕消費者,如今更沉迷於二次元、泡泡瑪特和Jellycat。其中,擁有頂流IP「Labubu」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以及強調推廣「古法黃金」的老鋪黃金,更大受國人歡迎,收入及股價表現都遠勝國際奢侈品品牌(見另稿)。

但「危」與「機」總是並存。邢微微指,內地市場在變化中醞釀的機遇也不容小覷,人口遷移提高了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力,這可能成為奢侈品品牌未來爭奪的一些新戰場。在低線城市當中,消費者韌性較強,整體消費信心、消費景氣度也較好,奢侈品企業應考慮在市場布局上,如何把握這種新機遇。

受惠鄉村振興 品牌加速拓三四線城市

無獨有偶,麥肯錫在最新發布的《新常態下的中國消費》報告中亦提及,中國消費者信心總體已趨於穩定,四分之三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前景保持樂觀,其中,農村消費者的信心明顯增強,這主要得益於政府的鄉村振興政策以及城鎮地區更快的收入增長。在一線城市,消費者對國際大牌越來越陷入審美疲勞時,確實已有成熟品牌將下沉市場作為布局重點,主攻消費力穩健的中國內地「縣城貴婦」。以往扎根高線城市的歐舒丹(L'Occitane),去年就高調宣布要在中國三四線城市新開10至15家門店。雖然快消品與高奢品不能畫等號,但隨着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將中國下沉市場作為試金石,奢侈品牌很可能也會選擇適時變道。

提振消費政策加力 長期發展仍看好

布魯諾對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的長期發展仍較有信心,他認為內地依然擁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潛在消費群體;當前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可支配收入,對比進入到奢侈品消費市場中的整體比例,滲透率仍非常低,長期來看,尤其考慮到二三線城市會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對於奢侈品品牌而言是非常大的機會,如果推動整體奢侈品市場滲透率提升,整個奢侈品消費的盤子其實可以做得非常大;近期出台的經濟和消費刺激政策傳遞出強烈的信號,表明內地奢侈品市場依然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