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江湖地位」不保,消費者對加價營造的「不斷升值」及「奢侈感」也越來越不感興趣。據不完全統計,最近三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漲價已經超過10次。上月,其官方網站顯示,品牌部分產品調價,其中熱門款手袋DIANE法棍包價格從1.86萬元漲到1.92萬元。其實相關漲價傳聞早前就已在內地社交媒體上傳開,但消費者表現冷漠,專櫃客流無明顯變動,並未復刻早兩年漲價前夕排隊進店搶購的盛況。
同為LVMH集團的迪奧(Dior)也於上月中旬漲價,品類涉及男裝女裝以及包袋等產品,約上漲幾百元至上千元。此外,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與卡地亞(Cartier)也相繼確認將在5月啟動新一輪產品價格調整,但統統未在內地消費市場掀起什麼漣漪。
價格支撐轉移至產品體驗
對此,貝恩公司全球合夥人邢微微直言,在過去幾年,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增長有很大一部分源於頻繁的漲價策略,但這種方法現在已經不再適用了,因為消費者已不願再接受、且不再認同單純的價格上調。關鍵點在於品牌能否給到一些價值主張,給到消費者一些實際的產品體驗作為價格支撐。
同時,當前關稅戰走向仍有巨大不確定性,奢侈品行業或雪上加霜。即便市場分析普遍認為,與其他零售商相比,奢侈品牌受到關稅戰直接影響較小,因其潛在客戶有相對較高的價格承受力。但考慮到關稅戰對全球經濟、尤其是資本市場的衝擊波,高淨值人群若財富縮水,自然會降低購買慾望,減少購入非必要奢侈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