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杭州師範大學文傳學院
「史料熱」無疑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最引入矚目的現象之一,以至於有「史料學轉向」一說。作為陳平原主編「文學史研究叢書」的最新成果,張廣海的《「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下簡稱「《論爭》」)一書較為突出地體現了這一轉向的若干核心特徵,同時也為其貢獻了新的元素與可能。
研究「革命文學」,首先必須面對其中所蘊含的各類「論爭」,但要想釐清論爭內部複雜的人事糾葛與理論交鋒,並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絕非易事。這不僅涉及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甄別,以及情緒化論辯背後的史事還原,更涉及階級文學理論的龐雜脈絡以及理論旅行過程中的諸般變異。後者意味着不可能僅從中國本土的理論實踐中進行審視,而必須做詳細的理論溯源,並從相互觀照中揭示多元面向。張廣海先在北京師範大學接受西方理論訓練,後在北京大學接受強調文獻功夫的現代文學訓練,到浙江大學工作後又受到史料學轉向的影響,這為其全面把握革命文學、左翼文學並持續產出有影響力的成果做了充分的準備。
《論爭》的顯著特點,體現在既讓史事考證與理論辨析各自綻放,又使其有機統一。在史事考證方面,書中對彭康入黨時間的細密考訂、對魯迅《擬預言》實際創作時間及其中影射的還原與推斷等,都做到了所謂的「實錘」,不僅史料幾乎窮盡,而且邏輯鏈完整。更重要的是,這些考證,看似瑣碎,卻指向了一些關鍵乃至宏大的文學史問題。如彭康等後期創造社新進成員入黨時間問題,關聯的是「『革命文學』論爭展開階段的權力運作」(第49頁),而對魯迅與革命文學派之論爭過程的歷史化呈現,也有破除左翼文學史中常見的「魯迅中心主義」迷誤、從生成主義的視野理解魯迅以及階級文學理論的學術意圖。這一關聯「考事」與「辨理」的做法,給史料學研究路徑注入了靈魂,對於只滿足於「微觀」的史料發現、史料的盡頭仍是史料的研究傾向而言具有一定的糾偏與示範意義。
該書顯然不滿足於簡單的史料發掘與考辨,而希圖進一步勘定事實、發掘意義。儘管現代文學的文獻浩如煙海,但關鍵證據缺失也極為常見,如何在原始資料缺失之處做合理推斷,以及是否採信、怎樣採信各類歷史資料,相當考驗研究者的經驗、心智與眼光。本書作者在此方面一向為人所稱道。閱讀這本學術著作,有時會給人以看推理小說的錯覺,作者既善於「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又能在龐雜的史料與複雜的人事之中窺見人性的隱微之處,且以體貼和同情的態度來表現這些隱微。比如當詳細還原了茅盾的回憶與其廬山行跡不相符合後,作者提醒讀者注意的,反倒是茅盾回憶的「『真實』性」(第311頁)。
當然,研究論爭,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對論爭各方的話語交鋒及背後所涉理論問題的辨析與闡釋。這也是該書花費力氣最大的地方,與作者上一本著作《左聯籌建與組織系統考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側重「考事」相比,「辨理」是這部新著的突出特色,而在世界左翼理論的背景下觀照本土左翼理論的生成,將理論辨析建立在扎實的史料考辨與史實推定的基礎之上,並進一步將理論辨析與歷史敘述融為一體,是本書最值得稱道的方面。如此,原生的左翼理論就近似於學者張均所說的「本事」,而探討理論的中國本土化生成,實際上就是關注「本事」如何被改寫、增刪、挪移與重組。而做好這一點,又必須結合「革命文學」論爭過程中的複雜人事,如此方能真正達成「對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理論的內部邏輯獲得更透徹的認識」(第424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