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耀輝(義覺)(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李耀輝(義覺) 1985年入道嗇色園,於2006年被委任為首任監院,義務從事宗教及慈善工作達40年。2016年,獲頒授「榮譽勳章(MH)」榮銜,以嘉許其慈善事業貢獻;2022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又於2025年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現代化」是早幾十年的學界熱話,不少學者認為,「宗教」在現代化衝擊下,將面臨不可避免的挑戰。無可否認,隨着科技發展、實證主義興起,以及「地球村」概念帶來的全球分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產生了巨大轉變。然而,同樣需要強調的是,人類是追求「意義」的動物,渴望為「存在」賦予價值,而這正是「宗教」無可替代的神聖使命。
因此,當人們紛紛脫離「傳統宗教」,投身「新興宗教」後,我們必須反思傳統宗教在現代的定位與價值,同時作出與時並進的改變!
2005年,在嗇色園董事會的信任下,我被委任為宗教事務委員會主席。一方面,我希望讓道壇風範回歸道教傳統;另一方面,亦致力開啟方便之門,讓市民大眾重新認識道教及黃大仙信仰。為此,在深入了解自身傳統後,我便決意保留當中跨越時空的核心價值,同時因應時代而作出變奏。
科儀中「誠」與「敬」
先論法會科儀,本園以往的法會多為數日晝夜連宵,時間之長,往往令生活繁重的信眾卻步。但提到簡化科儀,又有不少同道心存顧慮,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應改動。然而,道經《祝香咒》實早有提示:「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道學應從心修習,心誠者能以「香」為信,感通仙聖。其實,這觀念也絕非道教獨有,近代佛教大師印光和尚亦曾言:「學佛沒有秘訣,惟誠與敬。」
「一念不生」即至誠,「至心稱頌」即至敬。「誠」與「敬」在各大宗教中,均具重要意義。實際上,長時間的法會安排,在某程度上亦為表達參與者之「誠」與「敬」。因此,當我於2006年重編「大獻供法會」,便將傳統為期三天的法會縮減至兩小時,更着力從中彰顯「誠」「敬」,並對其他流程予以簡化。而這正是道教科儀普及化的其中一個關鍵,當時間大幅縮減、參與門檻大大降低,便可鼓勵更多人參與。
是次法會取得廣泛媒體報道,更贏得同道讚譽。而我日後亦以此成功經驗為藍本,逐步改革及重編嗇色園科儀!
科儀的「意義傳遞」及「神聖經驗」
除時間長短外,儀式的呈現方式亦是關鍵所在。道教,素被稱為「儀式的宗教」。而科儀中,尤以「存思」為重。存思,即想像,參與者按照經文內容,想像壇場肅穆清靜、仙佛駕臨,從而與仙聖感通。然而,以往的法會僅重唱經,眾經生喃喃誦唱,參與信眾卻是聽不清楚,難以理解,無從領會法會真諦。
為此,我在千禧年初便開始以電視屏幕播放經文,讓參與者同步誦念,了解意義。又不時以舞台效果締造存思空間,使參與者直觀體驗道教科儀的靈性。例如,2006年「禮斗法會」,便設置藍星天幕及廿八星宿牡丹燈陣,呈現古代星象,讓參與者如置身浩瀚星空,手捧星燈行走於燈陣中,真實地感受被眾星拱照、星君加庇的神聖體驗!
如前所言,人類追求「意義」,唯有當他們了解儀式的意義,並從中獲得與神聖交感的體驗時,才足以讓他們投入其中!
建立傳承制度
「傳承」,對宗教文化尤為重要。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口耳相傳」「擇徒而授」的方式將令傳承愈走愈窄。因此,我於2005年創辦了「經懺科儀文化班」,秉承「有教無類」的精神,公開予所有弟子報讀。
課程除邀請資深老道講解經懺外,更會請高道大儒講學,使弟子們能從Outsider(學者)和Insider(高道大德)的雙重視角下,深入了解道教及黃大仙文化,做到正信而不迷信。2015年,更進一步開辦公開班,讓普羅信眾一同參與。
在黃大仙祠服務四十餘年,我大力推動革新,以上僅是管中窺豹,其他如「整肅道貌」「融和科技」等內容,因篇幅所限,容我日後詳述。這麼多年來,我聽過不少讚譽,同時也耳聞無數非議,但我本人只求「問心無愧」,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價。此時此刻,我自當負起時代責任,盡力保育道壇歷史與文獻,讓後人了解整個變革的脈絡。
假若,後人認為在我的帶領下,道壇走了歪路,那就讓歷史、文獻引導他們重回「正軌」;假若,後人認為今日的革新是正確而有價值的,便希望以此為示範,讓他們繼續在傳承道路上,大膽創新、勇於嘗試。
不懼流言蜚語,惟願初心不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