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五一黃金周長假期間,持續有大批內地旅客來港感受東方之珠的魅力,首4日(截至昨晚9時)已累計錄得逾82.5萬人次入境。本港多區的熱門旅遊景點、網紅食肆及交通運輸都出現「逼爆」情況,旅客排隊等候時間動輒以小時計。然而,人多並不代表一定就要「逼爆」,這種「甜蜜的負擔」一方面既體現了香港的獨特吸引力,同時也反映出旅遊景點及相應配套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香港應從景點增量與科技分流兩大方向破局,加快相關旅遊軟件及硬件的建設和升級,以承接日益增加的旅客量,從而為旅客帶來更愉快、舒適、便捷和難忘的體驗,實現「香港無處不旅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網誌表示,會繼續透過「優化硬件」、「提升體驗」兩大方向,全面增強香港各區海濱的魅力,推動「無處不旅遊」,並會積極擴充硬件設施,以承接持續增加的旅客量。這個努力的方向值得肯定並令人感到鼓舞和期待。至於國際青年商會中國香港總會昨日公布的「香港無處不旅遊」問卷調查結果指出,超過40%受訪外籍旅客來港旅遊的首選是生態觀光,其次是歷史古蹟及藝術文化。
現時香港旅遊資源過度集中於油尖旺、港島等傳統市區,相反新界、離島雖然面積廣闊,但旅遊資源的潛力未充分釋放,導致大部分旅客集中在少數地方,從而令香港的旅遊承載力顯得不足。特區政府應加大力度開發、打造新的旅遊景點及地標,並在積極活化非傳統旅遊區的同時,致力用好海島、海岸特色資源,推廣海岸及海島旅遊,吸引追求生態及文化特色的旅客,既能分散旅客人潮,亦能滿足不同的旅客需求。例如,全面開發沙頭角禁區的客家文化路線,結合荔枝窩地質公園與紅樹林生態導賞,以及推廣東平洲的沉積岩奇觀等,都大有開發潛力。而新景點需交通與配套支持,香港未來應完善新界北部以至北部都會區的跨境接駁,同時簡化審批程序,鼓勵私人資本投資景點周邊的酒店與餐飲,在開發文娛設施時需同步規劃商業空間,避免「有景點無配套」的窘境。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與業界可善用科技輔助,針對經常被旅客「逼爆」的景點、食肆及地區等,實現智慧分流、錯峰遊玩及提升效率。當中,香港可借鑒新加坡「智慧城市」的經驗,在熱門景點及地區部署物聯網(IoT)傳感器及AI影像分析,實時監測人流密度,並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在旅遊平台及社交媒體等向旅客推送預警,並自動建議替代路線或錯峰時段,以及與導航軟件聯動,推薦和引導旅客前往周邊較少人的景點或地區。針對排隊情況嚴重的地方,亦要優化預約機制並加強宣傳,讓旅客及早適時規劃行程。
五一假期旅客「逼爆」多區的現象是一面鏡子,照出從「逼爆」到「優化」的轉型契機,香港唯有以科技為槓桿、以創新景點為支點,才能撬動旅遊業的轉型升級。當旅客不再「塞爆山頂、逼滿油尖旺」,而是散落於各海島、海岸及每一區的新地標作出深度探索時,「香港無處不旅遊」的願景才能夠真正實現。這不僅是旅遊產業的嚴肅課題,更是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