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巴菲特被公認為過去數十年來最成功的投資者,《華爾街日報》資深金融專欄作家、與巴菲特關係密切的茨威格分析,巴菲特的成功離不開美國經濟快速成長、金融市場繁榮的時代背景,也離不開巴菲特獨到的投資技巧,以及巴郡的精巧設計。缺少這些天時地利人和,世間或再難有第二個巴菲特。

記憶力驚人 「行走的AI」

茨威格稱讚巴菲特擁有投資遠見和堅定決心,更承擔常人難以承受的犧牲:幾乎放棄正常的社會和家庭生活。在茨威格的回憶中,巴菲特對金融市場最新資訊了如指掌,亦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幾乎成為「行走的人工智能(AI)」,「我估算他的職業生涯中閱讀了超過10萬份業績報告,他可根據腦內的資料庫,更快識別市場資訊核心。」

巴菲特初入金融市場時,適逢美國指數基金和大型機構向股市注入重金前夕。茨威格分析稱,巴菲特積極尋找並投資美國中小型企業,幾乎沒有購買主要市場指數的股票。在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之際,巴菲特的冷門投資大多有高額回報,為巴郡奠定良好基礎。

茨威格也指出,巴郡的投資包羅萬有,涵蓋多個領域企業和各類資產,甚至一度是全球最大的白銀持有者之一。巴菲特將非凡的投資技巧與長壽相結合,令他擁有漫長且成功的職業生涯。

在經濟學界,投資基金的運作常受困於「順周期性效應」,即投資基金獲得良好回報時,短時間內會湧入大量現金,迫使投資經理明知市場過熱,仍要投入資金滿足投資者需求。反之市場下跌回報下降時,投資經理又被迫在適合撈底時機,聽從投資者指示撤資。巴郡長年維持穩定內部現金流,投資者只能透過二級市場購買股票投資,這一獨特模式令巴郡跳出順周期性效應限制,即使在市場波動之際仍表現良好。

茨威格強調,天時地利人和最大程度發揮了巴菲特的優勢,令巴郡隨時隨地抓住投資機會。對於投資市場後來者,「敢於嘗試與創新」是從巴菲特身上學到的最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