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上回介紹博愛醫院門聯,牌坊後由香港書法名家區建公(1887年-1971年)所書一聯被遮蔽,句腳未能看清。劉祖農詩人閱拙文後,按上文下理復原,諒區氏原作即是如此:

 博施無遺 拯溺拯饑成決策

 愛育有道 留醫留產着先鞭

光緒30年甲辰(1904年)是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翌年清室便宣布廢除科舉制度。當時區建公還未滿10歲,自是趕不及考取清室的功名。牌坊正面門聯的作者岑光樾(1876年-1960年)則是末科翰林公。近日互聯網上常見網民討論舊日翰林、進士、舉人、秀才等功名大概等同今天何等學歷,可以順便一談。

香港著名掌故作家高伯雨先生(1906年-1992年)曾撰文介紹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順天鄉試中舉的名人。高氏在文中將舉人比擬為高中畢業生,放在民初亦嫌過低,今時中國有大學本科學士學位以上學歷者有數千萬。如果放寬到高中畢業後再進修的大專學歷,則早超過億了。舉人已經有地方鄉紳那個級別的政經地位,絕非中學畢業生可比。

清代讀書人要考取功名,依次為:童生、生員和舉人。童生是已在政府註冊了學籍的讀書人,雖然有個「童」字,當中不少人過了中年仍是「童生」。例如《儒林外史》裏面《范進中舉》的主人翁就是個老童生。考得「生員」(民間雅稱秀才)後,可得政府錢穀津貼,等同今天的獎學金。清代一個秀才,大概抵得上今天有學士學位的大學畢業生了。

後來范進偷偷到省會參加「鄉試」(名為鄉,實為省級的公開試)。鄉試中式(即合格)後成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范進中舉後,老丈人胡屠戶前倨後恭,又有鄉親富人送錢,立馬就「斬斷窮根」。清代一個舉人公,抵得上今天博士的學歷,儼然是一方鄉紳。

舉人下一步是赴京考會試。會試中式就成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都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是沒有不過關的,都成為進士。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又稱三鼎甲,最稱尊榮,立刻入翰林院。其餘進士中,優秀者可到翰林院學習3年,散館後考試過關,就成為正式翰林,這才追得上同科三鼎甲的官資。散館試不合格的,與根本沒有入讀「3年深造班」的,都只是「非翰林」的進士。翰林近似今天的院士,進士則起碼是名牌大學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