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傑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監測中心副主任
●黃河三角洲多灘塗、濕地,巡護監測是候鳥保護的有效手段。圖為棲息在黃河三角洲濕地的白枕鶴。 資料圖片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年輕人要擁有敢闖敢拚的心,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向着成為一名生態衛士的目標不斷奔跑。」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過去生態監測主要靠人力,現在逐步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平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傑所說的一體化監測平台,是該保護區搭建的智能化多維監測系統,近200處智能攝像頭組成的監控網絡實時追蹤鳥類活動,開展火情防控、資源管護。該系統每年產生2,800G環境影像數據,60萬條觀測紀錄在此匯聚成黃河口的「生態基因庫」。

11年寫下40本觀測筆記

2014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畢業後,趙亞傑來到黃河三角洲上的鹽鹼地,一頭扎進了熱愛的生態保護事業。

黃河三角洲多灘塗、濕地,巡護監測是候鳥保護的有效手段。這項略顯枯燥的工作,趙亞傑已經堅持了11年。春季,她穿着連體橡膠褲,扛着監測設備,觀察記錄鳥兒行蹤;夏季,她蹚水探查濕地,用GPS定位每一處巢穴;秋季,她採集鳥糞樣品並及時送檢,加強禽流感檢測及防範;冬季,她對保護區內越冬候鳥進行全面調查,掌握其取食特點、夜棲需求……

11年間,這位「80後」科技工作者走過1.2萬公里巡護路,寫下40本觀測筆記。從東方白鸛破殼新生,到黑嘴鷗在黃河口安家,都在趙亞傑的筆記中留下細節描述。

助力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

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也是趙亞傑和團隊的努力方向,例如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研發應用鳥類智能識別系統。她帶領團隊運用AI技術認鳥、數鳥,並全國性首創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繁殖行為AI識別技術,準確分析成鳥、幼鳥的生活習性,指導東方白鸛野生種群的保護工作。

在科技護航下,尤其是隨着AI技術的應用,監測中心對鳥類數量的監測越來越精準,保護區鳥類種類從187種增至374種,東方白鸛繁殖幼鳥數累計達3,724隻,黑嘴鷗繁殖種群達10,000餘隻,丹頂鶴越冬數量高達389隻。這些數據不僅為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奠定基礎,更助力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我會用心用情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呵護好濕地中的生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趙亞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