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需要務實的理想主義者,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清華大學的極客文化深刻塑造了邵天蘭的科技創業之路。大學期間,他加入系科協軟件部,在充滿創新氛圍的團隊中參與開發多個趣味項目。「同學們能把普通作業做出炫酷的遊戲,甚至徹夜優化代碼,完全超過課程考核要求,不求回報,真心喜歡!」梅卡曼德(北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邵天蘭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多年後,當年科協成員已湧現出AI芯片、VR、智能家居等領域的明星創業者,而他則選擇以機器人技術為支點,踐行「科技推動產業升級」的初心。
醉心專業學習 把握技術趨勢
從清華到慕尼黑工業大學,邵天蘭的學術軌跡始終圍繞機器人領域展開。他系統學習了機械、電子、控制等交叉學科知識,並深入鑽研機器視覺與機器學習技術。「當年的狀態是每天都在「惡補」,每天坐車上下課都在看書。」專業學習唯有努力,沒有捷徑。最終,邵天蘭以近半課程滿分、最高等級成績畢業。碩士畢業後,邵天蘭加入德國頂尖機器人公司,負責當時全球最先進協作機器人的軟件、算法核心研發。
科技領域的創業同樣沒有捷徑。2016年,他回國創立梅卡曼德,致力於推動智能機器人無所不在的存在,用AI與機器人技術為工業機器人裝上「大腦」和「眼睛」。經過八年發展,這家脫胎於清華80平米實驗室的初創企業已成長為超過500人的國際化團隊,其中碩博技術專家佔比近三分之一,平均年齡30歲。團隊成員既有行業資深專家也有應屆畢業生,形成多層次技術攻堅力量。
邵天蘭將成功歸因於對技術趨勢的精準把握:強化學習與仿真訓練賦予機器人更流暢的運動能力,視覺語言多模態大模型能讓機器人初步理解指令、執行多步驟複雜任務,而視覺語言動作模型(VLA)則讓機器人能完成疊衣服等複雜操作。
冀實現機器人低成本普惠應用
「我們一直堅持全球化。」目前,梅卡曼德已經是全球AI+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獨角獸企業之一,也是唯一在全球市場規模化落地的具身智能企業。邵天蘭和團隊感受到更強烈的前行緊迫感。在他看來,未來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用的組件——移動能力、操作能力、感知和決策能力,它們能快速、靈活地組合出適合特定場景和任務的機器人。「通俗來講就是讓機器人能用起來,能幹活。」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團隊正通過多模態大模型提升機器人的傳感、感知、規劃決策等能力,目標是實現「低成本、高智能」的普惠應用,成為人人可用的智能幫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