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從夏商至今的瓷器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史。作為水、土、火的交融藝術,瓷器不僅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寫下了色彩斑斕的一筆,更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陝西渭北高原北部,有一處綿延數十里的古窯址,這就是「北方青瓷代表」耀州窯,從創燒至今千年爐火不熄。日前,耀州窯陳爐博物館開館試運行,一組組留有「餘溫」的古窯場,以及近600件精美耀州瓷,不僅全面展示了耀州窯陳爐窯場的發展歷史,同時更帶領遊客沉浸式感受千年耀州瓷的獨特韻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陝西傳真
創燒於唐代的耀州窯,在宋代達到鼎盛,與定窯、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並稱宋代六大窯系。其核心窯場陳爐窯以1,400餘年連續不斷的製瓷歷史,創下中國陶瓷史上的奇跡──既是製瓷時間最長的古窯場,亦是當今極少數仍保持生產的古代名窯遺址。這裏產出的瓷器以「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質感聞名,青翠晶瑩的釉色與端莊渾樸的造型,構成了獨特的審美體系。
歷經數年籌建的耀州窯陳爐博物館日前在陝西銅川陳爐古鎮正式試運行,展陳區劃分為上下兩層十大單元,集納金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歷史文物400餘件,同步展出當代精品陶瓷160餘件。館藏精品涵蓋宋代刻花青釉瓷的雅致、明代白地黑花瓷的奔放、清代香黃釉瓷的溫潤,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徵與藝術風格。
「青瓷之冠」青釉蓮紋盤
「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宋徽宗對青瓷的審美追求,在耀州窯陳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青釉蓮紋盤」上得到完美詮釋。這件元代青瓷代表作品,突破唐代青瓷的青灰色調,呈現淡天青色的釉面效果,釉層薄勻如冰似玉。盤面採用刻花、剔花、印花等多重裝飾技藝,蓮花紋樣舒展靈動,葉脈纖毫畢現,展現出北宋以來耀州青瓷「淺浮雕」式的藝術精髓。
據考古發現,宋代耀州窯已形成青瓷為主、多釉並舉的產品格局。除主打的青釉系列外,白釉、醬釉、黑釉、三彩釉等產品各具特色,陶瓷品種之豐富在當時首屈一指。特別是刻花裝飾工藝達到巔峰,刀法犀利灑脫,線條剛勁有力,被業界譽為「北方刻花青瓷之冠」。館藏牡丹紋玉壺春瓶、孩童戲鴨紋盤等器物,生動再現了當時工匠對自然物象的細膩觀察。
明代中葉,陳爐窯完成製瓷中心的地位鞏固,藝術風格發生根本性轉變。青瓷體系逐漸式微,以繪畫裝飾為特色的白地黑花瓷成為主流。2002年陳爐古窯場出土的明代白地黑花雙魚紋盤,正是這一轉型的標誌性作品。其黑彩與白釉形成強烈視覺衝擊,魚紋造型蘊含「年年有餘」的民俗寓意,將中國傳統水墨畫技法與製瓷工藝巧妙融合。
白地黑花瓷顯水墨意韻
同期出土的白地黑花老虎紋福字盆更具特色:盆底草書「福」字遒勁有力,外壁繪就伏虎瑞鹿圖景。老虎象徵吉祥平安,鹿諧音「祿」寓意福祿雙全,整件作品構圖飽滿,寫意筆法間流露出濃郁的民間審美趣味。據館方資料,明代耀州窯白地黑花瓷對後世影響深遠,其質樸粗獷的畫風與強烈的色彩對比,直接啟發了清代及民國時期的彩繪瓷裝飾工藝。
香黃釉瓷展地域特色
清代陳爐窯進入全盛時期,窯場規模擴大至古鎮周邊十餘村落,形成「爐山不夜」的壯觀景象。在傳統白釉、黑釉體系外,創新燒製出獨特的香黃釉瓷。這種釉色因近似祭祀用香的色澤得名「耀州黃」,館藏香黃地青花黑彩湯盆即為典型代表:外壁施以溫潤的香黃釉為地,開光內繪牡丹花鳥紋,集觀賞性與實用性於一體。
清代匠人還研發出香黃地黑花、香黃地赭花等多種複合釉彩,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產品系列。這些瓷器釉色樸實溫厚,裝飾題材多取材於田園生活,深受晉南、豫西、陝甘地區民眾喜愛。據《同官縣志》記載,當時陳爐瓷器沿驛道西進甘肅,南達川蜀,構成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流通網絡。
黑釉「上元」樽見證千年習俗
在博物館民俗展廳,一件清代黑釉「上元」款雙繫單柄樽引人注目。這件器物通體施以耀州窯傳統黑釉,腹部刻「上元」二字,生動記錄古代元宵節俗。據《東京夢華錄》載,宋代上元節「家家燈火,處處管弦」,民間形成「飲燈酒」習俗。至明清時期,元宵燈會與猜燈謎結合,衍生出「酒令燈謎」的文娛活動。上元節與酒文化的結合,既是歡慶佳節、團聚社交的載體,也體現了「以酒成禮」「以酒助興」的深厚中國傳統。耀州窯陳爐博物館館藏的黑釉「上元」款雙繫單柄樽,正是上元宴飲文化的真實寫照。如今,雖然飲酒習俗逐漸簡化,但元宵節全家齊聚飲一杯甜酒或米酒,仍是許多地區保留的溫馨傳統。
活態傳承打造文旅新地標
在陳爐古鎮有一句民諺:「爐火不熄,匠心永傳。」參觀完耀州窯陳爐博物館,來自西安的遊客阮芸深有感觸:「一邊欣賞博物館珍藏的古瓷,一邊漫步於陳爐古鎮隨處可見的製瓷工坊間,你才會明白,原來風華絕代的背後,是幾千年水與火的淬煉,更是代代相傳的智慧和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陳爐窯延續清代工藝並發展出青花紅綠彩新技藝。這一時期的瓷器開始將繪畫與文字題款結合,形成圖文並茂的裝飾風格。改革開放後,當代陶瓷藝人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開發出200多個現代瓷種,使耀州窯產品遠銷海外。如今漫步陳爐古鎮,仍可見世代傳承的製瓷作坊,老藝人沿襲古法拉坯燒瓷,年輕工匠則嘗試將3D列印等現代技術融入傳統工藝。
走進陳爐古鎮,陶瓷陳列、罐罐壘牆、滿地古瓷殘片的古老窯場聚落。從山麓到山巔,陳爐處處是陶罐、寸寸有瓷片。長達1,400年爐火不斷的燒造歷史,也使得這座古鎮至今仍保持着三個世界之最:同一個地方陶瓷燒造時間最長;陳爐陶瓷生產的工藝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屬最原始的手工工藝;以及陳爐的陶瓷民居建築風格保留了尚古之風,目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作為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覽、社會教育、旅遊服務於一體的古陶瓷專題博物館,為了進一步實現傳統工藝的活態化表達,耀州窯陳爐博物館特別設置了當代展廳,展示當地瓷坊及非遺工匠的創新作品和技藝。同時還以「文物+古鎮」的沉浸式體驗模式,為遊客提供從歷史陳列到非遺互動的全方位文化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