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香港面對地緣政治的急劇轉變,已經不能單靠「被動等待」商機上門,而須「主動出擊」。據悉,特首李家超將於本月率團出訪中東,首度與內地企業代表「併船出海」,不僅體現港府對中東市場潛力的重視,更標誌着香港「走出去」策略的新篇章。

過去幾年,特首和多位司局長「走出去」已成為新常態。特首李家超自2022年復常後,先後訪問泰國APEC及東盟七國;入境處處長2023年更成功說服世界桌球天王奧蘇利雲來港發展,實現賽事與旅遊雙贏;上月在浙江行中,特首更促成51項浙港合作,包括無人機低空經濟、數字藝術與智能製造等,寧波企業更在港開展試飛,為「低空經濟」鋪路。這些實例證明「走出去」並非口號,而是可落地的合作模式。

以往特首外訪多聚焦推廣形象、招商引資,與內地協同仍屬零星。這次特首與省市企業家共同出訪,正是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整合內地製造、科技與資源優勢,以及香港的專業服務、法治與國際網絡,攜手進軍國際市場。

目前,中東海灣國家正推進經濟多元化,急需金融服務、基礎建設、智慧城市與綠色能源等方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超級聯繫人」,可為當地主權基金與企業提供資產管理、上市融資、風險管理等服務;同時與內地工程、能源與科技企業合作,合力競標基建和城市更新項目。

事實上,中央早已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三中心一高地」,即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以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要實現這些目標,香港必須跳出舒適圈,深化與全球新興市場的互動。中東地區在區域經濟整合、主權基金投資、清真產業等方面潛力巨大,香港既可爭取為這些資金提供資產管理平台,也可吸引中東企業來港上市及設立總部。而透過與內地「併船出海」,香港不僅可充當中東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橋樑,也能發揮自身制度優勢,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跳板。這正是中央賦予香港「超級聯繫人」的升級版本。

特首與商經局近年頻密訪問東盟、南亞、中東等地區,展示出港府「多點部署」的決心。丘應樺更透露,政府將重新檢視全球駐外經貿辦的資源與職能分配,將重心轉向更具增長潛力的地區,減少對傳統市場的依賴。例如,香港已與秘魯、巴林簽訂投資協定,正與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埃及洽談類似協議。儘管這些協議不及美歐成熟,但從長遠來看更具戰略意義,將建構更均衡、多元與韌性的國際經貿網絡,成為香港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對中東等新興市場的了解及配套仍有不足,無論是語言、文化、商業習慣、金融服務設計等方面亦有待提升。因此,政府在「併船出海」的同時,也應投放資源於本地企業「能力建設」,例如加強對中東市場的研究、提供對應語言及法律支援、開設專門的「一帶一路」支援基金,幫助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此外,香港還可考慮在中東地區設立更多經貿代表處,深化雙邊的長期聯繫與人脈建設,將這次特首外訪的短期聲勢,轉化為持久合作的根基。

特首這趟中東之行,不應只視作一次外訪行程,而應視作香港推動經濟轉型、走向世界的戰略試金石。期望未來還要更多次、更多層次的「併船出海」,香港才能真正在變局中掌握主動權。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