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海明 (2020年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五四青年節」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回望,更是一次面向未來的價值召喚,提醒我們重新認識青年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意義。青年既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城市創新與制度更新的核心資源。對於香港而言,儘管當前青年面臨諸如人口流失、生活壓力與發展瓶頸等挑戰,但這正是特區政府推動政策轉型、構建青年友好型城市生態的關鍵窗口期。要真正「點燃青年希望,點亮香港未來」,特區政府需考慮系統發力,從留住本地青年、吸引外來青年、培養未來青年三方面着手,讓青年在香港看得到未來、實現得了夢想。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於2023年10月發布的《香港統計月刊》數據,儘管香港總人口預計將在2046年增至819萬,但15至34歲青年群體的人口佔比卻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反映出人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具體而言,2023年年中,25至29歲年齡段人口為430,700人,較2022年底減少8,200人;15至19歲群體亦減少約5,000人。青年群體作為社會活力的承擔者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其數量與質量的同步下降,已成為影響香港長期發展韌性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變量,亟需政策層面作出前瞻性響應。

從經濟學視角出發,根據人口紅利理論,當一地的勞動年齡人口相對於撫養人口佔據較高比重時,社會可藉此釋放出顯著的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生產效率與儲蓄率同步上升。然而,隨着青年人口的持續減少與老齡人口的顯著上升,原有人口紅利將逐漸消退,甚至轉化為「人口負擔」,對公共財政支出、勞動力供給結構及社會保障體系造成系統性壓力。與此同時,人力資本理論指出,經濟發展的關鍵不僅在於人口的數量,更在於人口的質量,尤其是教育程度、技能結構與身體健康狀況。青年群體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核心階段,其綜合素質的高低與發展潛力的釋放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香港未來的經濟活力與全球競爭力。因此,青年人口的流失不僅意味着數量層面的挑戰,更涉及質量層面的戰略性風險。

青年之所以對一座城市如此重要,還因為他們是消費和創業的主力軍。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人的消費行為與其年齡階段密切相關,青年階段是消費欲望最強、支出最多的時期,尤其在住房、教育、科技產品、文化娛樂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當前全球消費市場的主力是Z世代(在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他們在數字消費、綠色生活和社交文化方面的偏好,正在重塑整個城市經濟的結構。如果香港無法吸引並留住更多青年,零售、服務、創新科技等產業將面臨長遠的萎縮風險。

尤其是,青年作為香港最具發展潛力的群體,通過營造更公平、更多元的發展環境,能夠有效釋放他們的創造力與社會參與力,推動城市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軌道。對此,香港特區政府可考慮從系統性、前瞻性和青年本位的角度出發,制定一套完整的青年發展戰略。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着手:留住本地青年、吸引外來青年、培養未來青年。

其一,要吸引本地青年扎根香港,關鍵在於有效緩解他們的生活壓力與發展焦慮。為此,特區政府可進一步擴大「青年宿舍計劃」規模,積極推動公私營合作開發青年友好型住房項目,並通過提供租金補貼與「首置援助基金」等機制,幫助青年建立穩定的居住條件與生活預期。同時,可借鑒新加坡「組屋+生活圈」模式,打造集居住、交通、商業與公共服務於一體的「青年生活社區」,從空間與服務層面增強青年的生活便利性、社交連結與城市歸屬感,營造有溫度、有支持的成長環境。

要激發青年發展潛能,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動經濟結構多元化,減少對金融與房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重點發展科技創新、綠色轉型和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為青年提供多樣化的職業路徑與上升通道。借鑒外地如深圳的成功經驗,香港可設立「青年創新引力計劃」,通過科研資助、初創扶持、職業培訓和創業導師制度,系統提升青年的就業能力與創業動力,讓他們在本地也能實現理想與價值,為香港注入持續的創新活力與社會動能。

其二,要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穩固並提升自身地位,香港需構建更加開放、高效的吸引人才政策。現有的「優才計劃」和「高才通計劃」為吸引高端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但要進一步增強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特區政府可設立「青年專才簽證」通道,專門面向30歲以下具備高學歷、高技能的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落戶服務,包括簽證申請、住宿安排、職業媒合、語言培訓與文化融入等綜合支持。如能配套推行稅務減免、創業補貼等激勵政策,將顯著增強香港對內地及海外優秀青年的吸附力,助力構建更具活力與多元化的國際化人才生態。

同時,香港應積極發揮「一國兩制」及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戰略優勢,推動形成「大灣區青年雙向流動機制」。通過建設「大灣區青年通」綜合服務平台,整合政策諮詢、就業推薦、創業資助與生活服務等資源,為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青年提供全周期支持,鼓勵他們在區域內自由流動與發展。藉助「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在香港生活」的互通模式,不僅能提升香港在大灣區中的節點功能,也有助於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動協作,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青年人才高地的吸引力與戰略價值。

其三,加大培養未來青年,打造香港新一代人力資本。青年不僅是推動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未來香港持續創新與治理升級的關鍵主體。為全面提升新一代人力資本素質,香港應從教育制度入手,深化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銜接。大力發展「應用型大學」與「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數字金融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增設實踐導向的課程,並與業界建立緊密合作機制,提供系統化的實習與就業路徑,幫助青年順利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有效緩解技能錯配問題,增強其就業競爭力與社會適應力。

此外,香港應積極營造有利於青年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通過設立「青年科研基金」「青年創業實驗室」等平台,為大學生及青年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實驗空間與資源對接,激勵他們在原始創新、技術轉化與跨界實踐中探索突破。

同時,應強化青年在公共事務中的參與機制,如建立「青年議政平台」,邀請青年代表就住房、就業、環境等議題建言獻策,提升他們的公共參與感與社會歸屬感,培養具備責任意識與領導潛質的未來棟樑,推動香港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未來的香港要有希望,今天的青年就要有方向。在全球人才爭奪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香港要保持國際地位,就必須積極回應青年發展的現實需求與長遠關切。五四青年節不僅是對歷史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個重新審視青年角色、優化青年政策的重要契機。唯有讓青年真正「留下來」「站得穩」「走得遠」,城市的發展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為此,香港應從教育、就業、住房、創業等多個維度出發,打造一個更加包容、多元、具前瞻性的成長環境,激發青年的創造力與責任感,讓他們真正成為推動香港邁向新階段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