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圓圓指導團隊對基於層壓構型界面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分析穩定性測試結果。 科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備高效率、低成本及器件美學方面的優勢,在電網電力、便攜電源和太空光伏等應用場景均展示出可取代傳統硅電池的潛力。其基本器件結構分為正式與反式兩種,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層電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較為穩定,有更好的應用前景,但同時又存在較多的界面科學問題,影響性能與穩定性。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首創一種層壓形貌的界面微結構,可進一步提高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

助提高電池光電轉換效率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與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領導的團隊,致力從獨特的結構視角開展基礎科學導向的鈣鈦礦光電器件研究。透過與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的蔡嵩驊教授團隊的合作,他們發現通過在鈣鈦礦薄膜表面空間均勻地形成一種「分子鈍化層—富勒烯衍生物層—二維鈣鈦礦層」的層壓結構,就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級匹配度,從而提高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並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濕熱環境及光照運行下的耐久性。

周圓圓介紹,鈣鈦礦是一種軟晶格材料,研究人員可在這類材料中,創造傳統材料難以實現的微結構特徵,他們正在努力理解這些微結構在納米乃至原子尺度的形成與作用機制,開展器件創新。

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 《自然—合成》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