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尖沙咀的仁滙醫務集團診所人去樓空。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苦主李女士展示購買注射疫苗單據。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友光 攝

主力提供嬰幼兒疫苗注射服務的仁滙醫務集團,多年來以提供的針劑「不良反應較少」、打少幾次針、低至六七折等宣傳作招徠,吸引大批父母以預繳消費模式購買逾3,000元至逾萬元的疫苗套餐。但前晚起該集團的官方Facebook、Instagram賬號被刪除,大批家長致電無人接聽,旋即引起全線結業傳聞,多名受影響父母報警求助。香港文匯報記者獨家直擊兩名苦主報案,他們估算最少二千多人中招,共損失逾千萬元,大部分人購買價值萬餘元的兒童疫苗套餐;亦有苦主指該集團今年2月仍在推銷疫苗套餐,有人預繳款項後一針未打。法律界人士指出,醫護屬《商品說明條例》下的「獲豁免」專業人士,該《條例》未必適用, 促請政府加強對香港私營醫療產業的監管(見另稿)。●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蕭景源

根據特區政府衞生署資料,香港出生的嬰幼兒,由初生至18個月大可定期到母嬰健康院接種逾10劑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白喉、破傷風、麻疹等。

2015年成立的仁滙醫務集團,全港各區設有8間中心,過往活躍於嬰兒展銷會,推廣索價3,288元至12,280元的疫苗套餐,最貴一款套餐除了包括母嬰健康院接種提供的十多款疫苗,還提供日本腦炎疫苗、輪狀病毒疫苗、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等健康院未覆蓋的針劑,以及提供32至36周懷孕婦女接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集團標榜提供的針劑「不良反應較少」,「打少幾針得同樣保障」等。

懷孕3個月孕婦已付1.7萬元

不過,昨晨陸續有向該集團訂購疫苗的媽媽到各區警署報案和向消委會投訴。有苦主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網上至少有3個苦主群組,有自稱員工的人士表示,早前收到通知最後上班日是前日(30日),部分員工已向勞工處求助。有準媽媽懷孕3個月時,已向仁滙支付1.7萬元,預購包含15針的疫苗套餐,今年10月才會為初生子女接種首針,詎料一針未打,該集團就傳結業,質疑早前的推銷有誤導之嫌。

本身任職律師又是苦主的王先生,以及苦主李女士昨日到旺角警署報案,李女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仁滙很出名,她生第一胎時,就購買一個價值3,000多元的嬰兒疫苗套餐,後來在職員游說下,再購買一個價值4,000多元的疫苗計劃。由於首次消費體驗滿意,她懷上第二胎後,亦購買萬餘元的嬰兒疫苗計劃。她說:「我們媽媽苦主群組有兩千多人,大部分都是購買這個萬餘元的計劃,也有人買三四千元的計劃。」

多個賬號消失 護士「執包袱」

她憶述前日開始察覺不對勁,有媽媽成員發現仁滙多個社交平台賬號突然消失,通訊群組的職員又沒有回覆他們提問,電話亦一直不通,「有媽媽下午4點去寫字樓,發現平時起碼開到6點多的寫字樓已經關門。」群組內有媽媽成員表示,聽到護士們私下說要去勞工處登記,並見到她們「執包袱」。李女士說:「我第一胎還有三針沒打,第二胎還一針都沒打,剩下的針都不知怎麼辦,我大概損失一萬六七千元。」

她曾向銀行辦理信用卡退款,但銀行要求提供結業證明。「現在中心完全找不到人,我到哪裏找結業證明?」

王先生收到很多網友查詢,「很多爸爸、媽媽,或者準爸爸、媽媽參加了仁滙的疫苗計劃,已經付了款,但沒能享有服務,當中很多連帶責任,可能涉及詐騙。因此我現在協助不同的苦主,嘗試由法律途徑追討款項。」

消費者委員會表示,正密切留意事態發展,促請商戶盡快交代業務情況。衞生署指該集團並非《私營醫療機構條例》下的持牌處所,但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及衞生服務機構,營辦人必須領有牌照或豁免書,並遵守牌照條例及實務守則,政府正按照私營醫療機構的類型及風險程度分階段落實規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