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文理學士(金融科技)」課程,其240個學分的跨學科課程由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主辦,旨在培養兼具金融與科技雙重專業素養的複合型人才。該課程整合數學、統計學、金融學、計算機科學及法學等核心學科,涵蓋區塊鏈技術、大數據分析、數學金融等前沿領域,更融入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元素,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鄒錦沛解釋:「課程設計初衷是對傳統文理學士進行革新,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面對全球人工智能(AI)發展浪潮及國家推動的「人工智能+」行動,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金融科技專業知識,還須修讀商學院的金融科目、法學院的法律課程,以及藝術與科學相關學科,並融入AI實驗與應用。鄒錦沛強調:「課程標準嚴格遵循大學規範,確保課程與其他同類型的跨學科學位,包括『環球衞生及發展』、『設計+』及『應用人工智能』,保持同等精英化水平。」
學分要求具彈性 鼓勵學生副修
他表示,最初港大十個學院均有參與及規劃這批全新文理學士(BASc)課程的構想,透過跨學科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學科主修只要求修讀96個學分,給學生留下很大的學分彈性,用於選擇第二主修、副修,或參與海外交換計劃。」
學業成績優異者將獲頒發渣打香港150周年慈善基金資助的「港大—渣打慈善基金金融科技獎學金」,首年可獲5萬港元,最高可續領至20萬港元。
同時,課程採用了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透過實際案例與研究深化所學。鄒錦沛舉例:「部分橫向課程如『文學訓練』,即以項目或案例研究為主。基礎課程可能以講授形式進行,但每個學生都需完成畢業專題,例如今年有學生研究加密貨幣或央行數位貨幣(CBDC)等前沿議題。不僅與金融科技密切相關,也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盼畢業生可跨領域解決問題
校方期望畢業生具備金融科技系統設計與開發能力、跨領域問題解決技巧、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意識,以及優秀的團隊協作與溝通技能,可從事金融科技業、金融業以及IT行業的職位,例如區塊鏈開發人員、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合規專家、網絡安全分析師等,或選擇在各地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
鄒錦沛透露,已有畢業生進入投資銀行等頂尖金融機構任職,未來亦會持續為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輸送高端人才,為國家和香港發展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