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海恩 新民黨副主席 立法會議員 執業大律師

長和集團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的交易,早前因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明將依法進行審查而暫停。然而,長和竟試圖將交易拆分為「巴拿馬港口賣給貝萊德,其餘港口轉手意大利公司」,以「分步走」規避審查。這種規避審查的「耍聰明」做法,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嚴正警告徹底堵死:「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態度強硬如鐵,直指其「拆分資產包」實質上仍是把巴拿馬運河關鍵港口的控制權讓渡給美國。香港作為高度法治的國際商業都會,企業進行跨境資本運作本無可厚非,但當交易觸及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時,便須置於法律與國家主權的框架下審慎權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與相關部門接連發聲,對長和集團分拆出售海外港口交易發出清晰警示,其表態之嚴正、立場之堅定,已為事件定性劃出清晰紅線。這既是依法行事的必要之舉,亦為香港商界提供了重要的合規指引。

美國圖謀控制港口遏制中國

在美國對華發動全方位「貿易戰」「航運戰」的當下,任何涉及戰略資產的商業決策,絕非簡單市場行為,而是關乎國家核心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長和集團出售的43個港口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是「黃金水道」的核心節點。這兩大港口每年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作為巴拿馬運河第二大客戶,2024年支付過路費逾百億元,21%的出口貨物依賴此航道。早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然宣稱要對中國船舶徵收歧視性費用,貝萊德財團的真實意圖,相信遠非商業投資,而是通過控制港口,對中國商船加徵單艘最高150萬美元的「准入費」,甚至配合特朗普政府「製造業回流」戰略,以封鎖航道施壓中國產業鏈,因此長和這場交易顯然不是普通商業併購。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援引《反壟斷法》嚴禁規避審查也是有據可依。

更須清醒認識的是,當前國際博弈已進入「準戰爭狀態」。美國對華打壓從關稅戰、科技戰延伸至航運戰,其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明顯不過。在這大環境下,如將涉及「一帶一路」關鍵節點的港口資產轉手予美資控制,實質是為敵對勢力提供扼殺中國外貿命脈的戰略支點,是配合外部勢力圍堵中國的「資敵」行為。國家《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第三條明確規定:對「危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外國實體,可實施限制入境、凍結資產等制裁;《反外國制裁法》第十二條更授權對「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執行歧視性限制措施」的組織及個人實施對等反制。若交易最終導致中國船舶在巴拿馬港口遭遇歧視性收費,相關方極可能被認定為「配合外國制裁」,其在內地的所有資產與業務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規避法律監管後果嚴重

任何國家對危害國家重大利益、危害國家安全的行徑都不會容忍。國家態度明確,長和若仍執迷不悟,企圖玩弄交易手段來規避法律監管,必將承受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國家可用的法律不僅僅是《反壟斷法》,亦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法律。當前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跨境交易的法律盡職調查必須涵蓋國家安全維度,這既是風險管理的必要之舉,亦是鞏固香港「一國兩制」優勢的應有之義。

香港的繁榮從來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頭,唯有將商業決策置於法律紅線與國家利益之下,方能真正踐行愛國愛港的初心。歷史終將證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唯利是圖者終被唾棄,與國家同頻共振者方能長青。任何企圖分裂中國發展命脈的資本遊戲,都將在國家意志面前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