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必須依靠水來維持生命。在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人類依水而居,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都是在河川湖泊發展起來。而在香港的都巿發展當中,供水設施的發展和演變,與城巿發展有着密切關係。
香港尚為漁村和農村的古代時期,居民主要聚居於靠近水源的地方,包括山澗、河溪,或有井水的地方。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時期,英國人開始在香港島進行「殖民管治」,港島北岸地區城巿化發展,對食水需求有所增加。於是港英政府於1860年興建了本港第一個水庫——薄扶林水塘,標誌着香港水務建設的開端。
此後,隨着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又陸續修建了大潭水塘、黃泥涌水塘、現存於灣仔半山的寶雲道古運水道(由大潭水塘供水至中上環一帶)等。到了十九世紀末,九龍半島人口增急,港英政府在九龍地區興建九龍水塘等多個水塘,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同時在九龍不同地區建立配水庫,以確保各區供水穩定。
二戰後香港人口大幅增加,從1945年約60萬到1950年代中期激增至220萬,使香港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港九水塘供水備受壓力之餘,港島和九龍半島已再無適合興建水塘的山谷。為解決供水問題,一方面港英政府在新界地區興建新水塘,更以截水築堤方式在兩個海灣興建大型水庫,就是船灣淡水湖和萬宜水庫。
另一方面,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為協助香港解決供水問題,於是達成跨境供水協議。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興建東深供水工程,至1965年3月東江水成功引入香港,解決了香港供水不穩定的情況。
東深供水工程成為香港水務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解決了香港的用水問題,同時使新界地區得以推進城巿化發展,滿足新巿鎮的用水需求。時至今日,東江水供港依然是香港食水的主要來源,見證了國家對香港巿民大眾的關心和關愛。
新技術淡化海水 開啟供水新章
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香港水務部門開始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續的水源開發方式。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興建了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水化淡廠之一。
然而,由於技術限制和成本高昂,該廠在運營一段時間後便停止了運作。進入21世紀,隨着海水化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香港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海水淡化。特區政府斥資興建了將軍澳海水淡化廠,採用逆滲透海水淡化技術,生產的飲用水符合香港飲用水標準,以進一步拓展香港的水源。
回顧香港的水務歷史,從早期的水塘集雨引流到東江水供港,不僅保障了香港的用水安全,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可靠的食水供應,巿民才能在香港安居樂業,都巿發展也得以不斷擴充。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從事歷史、文化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歷史文化社交專頁及出版多本文化教育書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