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通博物苑中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 資料圖片

張謇(公元1853年至1926年),字季直,出生於通州(今江蘇南通)常樂鎮。自幼勤奮好學,十五歲考中秀才,三十二歲考中舉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十一歲的張謇在北京會試中高中狀元,清廷授以翰林院修撰之職。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授三品官銜,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兼江蘇兩淮鹽政總理。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出任實業總長,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任農政商總長兼水利局總裁。

集資五十萬両 大力支持實業救國

甲午戰爭(1894年)失敗後,列強紛紛入侵,國家陷入危難之中,張謇認為日本之所以強大,由於他們在明治維新中重視近代工業和教育的發展,故此他決定辭官回通州,興辦實業和教育以救國。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漢正大興工業,他得知張謇的理想後,也大力支持和協助他在通州興辦實業。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張謇集資五十萬両,在通州唐閘鎮創辦大生紗廠,其後在附近的久隆鎮建大生二廠,在海門鎮建大生三廠,在通州城南建大生副廠。為了解決紗廠原料的問題,張謇把海門鎮沿海十多萬畝的荒灘圍墾成耕地,並且設立通海墾牧公司,負責原棉的種植和生產。

為了方便貨物和機器設備等運輸,張謇在唐閘鎮西面沿長江興建港口,名為天生港,並在附近興建發電廠。此外張謇亦建造多條連接城鎮之間、鎮鎮之間和鄉鎮之間的公路,而通州天生港也逐漸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港口。總計張謇在通州城及附近一帶鄉鎮,共創辦了二十多個企業,使通州成為近年代重要工業基地。

重視城鄉規劃 具超前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張謇發展工業之餘,也十分重視城市建設與區域間發展的協調,他從宏觀的角度去籌劃城市、鎮、鄉的共同發展,做到城市與鄉鎮間互相支援配合和補充的格局。可以說張謇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設的探索者和實踐者,通州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

在興辦實業期間,張謇在通州也興辦大批文化教育事業,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創辦通州師範學校,這是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創辦中國第一座民營博物館,光緒三十七年(公元1907年)創辦女子師範學校和農業學校,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創辦醫學專門學校及紡織專門學校,不久之後農業、醫學及紡織三校合併成為南通學院。

張謇又興辦了各種初級、中級職業學校,以及特殊教育學校,例如工商補習學校、銀行專修學校、測繪專修學校、農業氣象學校、刺繡學校、戲曲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等,總計各類學校近四百所。通州可說包容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各方面元素,堪稱理想的文化城市。在張謇三十年的經營下,通州不但成為長江中下游重要商埠,還成為蘇北經濟及文化中心,從封閉落後的城鎮變成現代化城市。

總括而言,博學多才的張謇,一生都秉持其實業及教育救國的理想,致力推動中國近代工業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可說是愛國實業家和教育家的典範。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