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近日因腰疾累到腿痛,行動不便,有時要依靠手杖,本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但想起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人生需要手杖,快去找一個手杖吧!手杖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身份的代表。」手杖曾是文明的象徵,故又叫它「文明棍」。我用上文明棍,遇到不少文明事,上公共交通,會有人讓座,出入公共場所,會有陌生路人代為開門,進入人多的場所,眾人會禮讓我先行,雖然都是小事,卻讓我感動。
不久前,內地有一齣戲來參加香港藝術節演出,名為《請問最近的無障礙廁所在哪裏》,看到劇名我有些疑惑,是新進先鋒派?還是沉浸式現代派?都不是,是一部反映現實生活的劇作,講的是一個失去雙腿的殘疾女孩,如何化解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堅強地活下去,由原型人物做演員,演出自己的故事,在創作上也基本沒有先例。
取這樣的劇名原來內有原因,此劇製作人是我的戲劇小友Mia,因為她很年輕又很瘦小。說到製作這部戲,Mia有很多感受:「除了創作上的困難,獨立小司拿不到資助,原創的獨立作品沒有明星很難找到投資,還有體制支持上的艱難。」首先是「無障礙」,內地劇場的無障礙觀念基本還沒完備,需要找的劇場,前台後台都要有無障礙通道。演出場地也受限制,內地的票務平台幾乎都沒有開設輪椅座,開票的時候,要留Mia的公號做聯繫方式,用來對接要坐輪椅看戲的購票觀眾。從買票到他們走進劇場,整個過程都要劇組自己接待,個別劇院會提供一些幫助,但大部分劇院都要求製作方自己解決。要為殘障觀眾做手語場、口述影像場、配字幕機方便他們看戲,這些都是沒有預算的額外成本。Mia做這個戲是受了趙紅程,也就是劇中女主角、一個殘廢年輕女孩的真實故事感動,她謙遜地說︰「多多少少有一點社會責任,但沒料到的是,首先要衝破自己心中的『障礙』,這類戲很難找到投資,要自己出錢製作的第一部戲,遇到這麼多『障礙』,增加了不少額外投入。」
受邀來到香港感到很不同,Mia開心地對我說,香港劇場的手語翻譯是免費配給,劇場有輪椅座方便殘疾人看戲,前後台都有無障礙通道,藝術節對這部特殊題材的小成本製作出手「慷慨」。未來Mia還要做類似的戲,她估計也會做得比較艱難,但這次香港之行的演出給了她信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