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企業三十多年來,最大感受就是,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我們這些民營企業經營者本身,所受到的社會關注度和社會地位都在不斷上升。」浙江惠士康電器總裁沈錦煥表示,此次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台,更為民營企業發展注入信心。「尤其當前美國濫施關稅,全球貿易面臨很大風險和挑戰的時候,對我們民營企業的認可和支持,也讓我們在『風浪』裏更有底氣。」

防止技術被模仿 變得更加重要

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國加快立法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別具意義。

沈錦煥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民營經濟促進法中提到為民營經濟組織提供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等服務,以及要求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賬款等條款,對於民營企業在當前國際市場形勢下「出海」和轉內銷等經營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知識產權往往是產品溢價和吸引客戶的優勢所在,在拓展新的海外市場時,防止關鍵技術被模仿,外觀專利被抄襲,就變得更加重要。」

規定「及時支付」 有法可循

同時他也表示,對於外向型民營企業轉內銷來說,不熟悉內貿規則是很大障礙。「結款周期影響企業現金流周轉,內外貿在支付方式上存在很大差異。現在有明確規定要『及時支付』,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吃了『定心丸』。」

在採訪中,有企業經營者表示,希望在此次出台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基礎上,各地能跟進出台相應的地方法規,落地細化相關條例並明確監管措施。「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如果地方也能以法規形式,對一些條款進行更實際、更細緻的說明,比如投融資的標準和比例、公平競爭的範圍和要求、行政處罰的判定與力度等,這樣對於民營企業異地投資、擴大再生產都更有法可循,經營也能更規範。」

浙江省早在2020年就出台《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從營商環境、平等准入、權益保護等方面着手,以地方法規的形式對民營企業發展予以保障。此後,2023年又出台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4年進一步實施《浙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4月29日,在美國關稅訛詐下處於「風口浪尖」的浙江義烏,發布了《義烏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涵蓋科技創新、智能改造、市場賦能等。其中特別提到,將安排1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支持當地3,000餘家對美貿易商戶「出海」拓市場、搶訂單。義烏博眾文化用品公司總經理何犁紅說:「有了這樣的專項資金,給予我們品牌出海支持,我準備去更多國家落地,我們今年目標是50個國家。」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莉 杭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