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根據政府物流服務署採購及合約管理系統數據,發現2020年2月至2025年2月期間,食物環境衞生署共批出86份涉及街道潔淨服務或街道潔淨及公廁潔淨服務的合約,佔同期總合約數量的26.96%,總金額達135.6億元。主要承辦商市場份額集中,街道潔淨服務市場由三大承辦商主導。過往也有承辦商在違反《職業安全健康條例》被禁止競投政府服務合約後,由公司負責人的親戚或關連者實際控制的承辦商,成功接手有關服務合約。
翻查資料,早年有一間清潔服務商因違反《職業安全健康條例》,被禁止競投政府服務合約至同年底。該公司在荃灣區的服務合約於同年4月到期後,由另一間服務商接手,但公開資料顯示這兩家公司同屬一間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兄弟及家族關係。根據公開資料,三大外判商承接食環署逾六成的清潔外判服務,他們主要服務於九龍、新界東、深水埗、灣仔、港島核心區,三家公司承接的合約總金額,佔整體市場的八九成,單是當中一家龍頭公司,已中標20多份合約。其餘規模較小的外判商只能承接新界西、北區、離島等合約單價較低的服務。資料亦顯示,食環署相關合約的年期普遍固定3年期,缺乏短期或彈性選項。
議員:外判長期「三輸一贏」
隨着社會對公共服務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勞工界立法會議員郭偉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外判清潔服務一直是「三輸一贏」的局面,勞工權益輸、服務效果輸、成本效益輸,唯一贏家是外判公司。他認為,這次審計報告更加凸顯外判服務缺乏監管問題尤為嚴重,「不單是很多古靈精怪問題看不到,就連恒常服務水平的監管、出勤紀錄都有問題,浪費公帑同時,服務也沒保障。」
他續指,外判商左手交右手已不是新問題,在目前面對財赤,計劃縮減公務員編制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某些外判服務的成本效益,「外判服務欠佳浪費的錢,分分鐘多過請公務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