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賜
●羅信彬

社會福利署(社署)共有約二千五百名社工,分別派駐於部門不同的服務單位,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福利服務。他們的專業精神近日獲得嘉許,社署社工劉恩賜、嚴慧敏和羅信彬在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舉辦的2024-25年度「最動人社工及社工課程學生」選舉中獲選為「最動人社工」,另一位社署社工蔡美葉亦獲頒「優異獎」,令部門上下深感鼓舞和驕傲。

堅守信念 身體限制無阻助人之路

劉恩賜是「最動人社工」的其中一位得主。他自小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面對充滿荊棘的人生路,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雖然他曾經懷疑自己,卻沒有放棄,並感激於其成長路上曾幫助過他的社工,「大至房屋問題,小至交通安排,生活上每一樣事情都有社工幫忙和陪伴」,在社工的關愛下成長,恩賜立志成為一位助人自助、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社會工作者,「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社工的幫助,加上我好奇心強,喜歡關心別人的事,漸漸發覺社工這份工作很適合自己,中四、五開始我便定下目標」。

恩賜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懷着雄心壯志,目標是成為照亮別人的社工,現實卻非想像般順利,即使他願意每天乘坐輪椅由葵涌的家走到柴灣上班,僱主難免有其他顧慮,例如辦公室的樓梯和空間難以容下輪椅。「我之前沒有想過加入社署,因為幾年就要調動一次,有可能會把我調到我不想做的(崗位)」,但恩賜於2009年加入社署後改變了想法,他解釋,社會工作有不同的服務範疇,他曾經被派到醫務社會服務部、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目前的區域監護事務處等不同崗位,累積的經驗讓他可以更立體和全面地評估服務使用者的需要,為他們轉介適切的服務。

「你自己也要別人幫,那你怎樣去幫人?」面對別人對自己能力的質疑,恩賜坦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舉個例子,我現在經常會到院舍探訪,每次我進去探訪時,別人都會問:『你住在這裏嗎?你來做什麼的?』然後我會回答:『我是社工,來探訪老人家或者院友。』」恩賜確信只要堅持專業態度,透過不斷溝通和嘗試,終會獲得服務對象的信任,「除了對服務內容有充份了解,我要求自己要盡快看清楚服務使用者有什麼需要,認清問題出在哪裏,讓我可以盡早為他們提供一個切合他們需要的服務計劃。」恩賜分享一位患癌伯伯的個案,伯伯起初認為自己年邁,醫病只是浪費金錢,打算放棄治療,但恩賜以自身患病的經歷鼓勵伯伯,「我跟伯伯談了兩次,雖然治療效果難料,但交給醫生,伯伯仍然有選擇,他可以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亦可以把握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伯伯最終願意讓恩賜為他申請基金,支付部份醫療費用,接受治療。

身體的限制令恩賜的路不斷出現絆石,但亦不斷為恩賜帶來跨過障礙的動力。恩賜分享多年前的一場大病,需要放長達半年的病假,令他對自己的健康和工作能力完全失去信心,「當時我每天都在想,究竟我可不可以回到我的工作崗位?還有沒有能力工作?我很擔心將來,那段時間真是很難捱,但當我檢視自己的人生時,我發現自已其實從來都不是一個沒有障礙或限制的人,我一直在讀書和工作上,都是『限米煮限飯』,甚至『限粥』,既然如此,就在能力所及的事再做好一點」,他感恩最後能跨過難關重返崗位,以自身的經歷鼓勵服務使用者。這位2004年雅典殘疾人奧運會雙人硬地滾球金牌得主勉勵現時身處困難幽谷的人,「我身體虛弱,看似很多事都做不到,但無論在職場或運動場上,只要心存盼望,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希望人人都欣賞自己多一點,發掘自己的專長,在屬於自己的戰場上好好發揮。」

深耕細作 與服務對象同行

從事社會工作已逾二十個寒暑的羅信彬,是另一位「最動人社工」的得主。他在社署不同崗位深耕細作,由擔任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課的個案工作員和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中心主任,以至在家庭及兒童福利科協助推動與保護兒童相關的政策工作,又或是在地區層面協助服務策劃及統籌,每一個個案、每一次經歷,都不只是一個個案編號、一份差事,而是一個感受溫度的體會。

信彬一直堅守須與服務對象並肩同行的信念,「危機介入」的個案最令他難忘。他憶述某年一個星期天,自己服務的地區發生了一宗學童自殺事件,得悉後他沒有絲毫猶疑,立即趕往現場為家屬提供支援,「面對悲痛欲絕的家屬,很感恩自己的陪伴與關懷終能協助他們走出傷痛困境。這次經歷讓我再一次感受到這份職業的溫度與意義。」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