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孫曉旭)星展香港昨發表研究報告《中國經濟2025-2040展望》,報告指出,儘管當前面臨房地產結構調整、人口老齡化與地緣摩擦等多重挑戰,但內地正處於深度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新興技術突破如人工智能及政策將構成「雙引擎」,為內地經濟注入新增長動能。該行預計,未來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將維持在約3%,並在2035年晉身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屆時人均GDP或達到2.1萬(美元,下同)水平。
星展首席中國/香港經濟學家紀沫指出,目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華的145%關稅,相信不會持久,即便是維持現狀,應該對中國的GDP有超過1%的影響。她相信,內地今年維持5%GDP增長的信心堅決,相信第二季度以後,會有一系列刺激政策出台。星展提到,中國不會依賴人民幣貶值作為應對關稅手段,而將繼續保持匯率穩定,以增強市場信心。在應對外部壓力方面,內地將通過不同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雙輪驅動推動經濟增長。
紀沫舉例,在美國和韓國消費分別佔GDP的70%和78%,目前中國佔約53%,預料未來5至15年,仍有17至27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她相信,隨着內地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將更有條件進行更多消費。
料內地傾向延遲退休年齡
星展表示,隨着消費基礎不斷擴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帶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將緩和回升,有望在資本形成放緩的背景下提供有效支撐。內地經濟目前面臨人口老化和房地產市場疲弱兩大挑戰,紀沫認為,政府將傾向延遲人們退休年齡,以保證勞動力充足。另外,勞動力的生產力將會提升,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
報告指出,2025至2040年將覆蓋「十五五」、「十六五」與「十七五」三個五年規劃周期,是推動內地由傳統發展模式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窗口期。在這一時期,科技創新,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導體、腦機介面等新興領域,將於緩解人口紅利退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內地正在構建完整的科技產業鏈,培育專業化產業集群,並強化「產學研」協同,在高附加值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與全球競爭力躍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