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蛟龍號」執行科學考察的聯合國「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大科學計劃航次研討會昨日在香港舉行。隨着科技進步與資源需求增加,深海開發的爭議日益加劇,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更單方面宣布擴大國際水域的深海採礦,嚴重破壞國際海洋治理秩序。與美國為一己私利無視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單邊主義行徑和霸權本質截然相反,中國發起「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在推動深海科研保育的同時,更致力實踐「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協助發展中國家爭取海洋權益,通過保障海洋管理的公平、公正和透明以維護國際秩序,彰顯出勇於擔當的大國風範。

特朗普近日試圖繞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的批准,以行政令加快向企業發放在美國水域和國際水域採礦的許可證,直指鎳、鈷和錳等珍貴並具戰略價值和意義的深海礦產資源。美國此舉不但破壞《公約》保護的多邊主義、透明度和集體利益原則,無視在發展同時應有的道德責任,環保組織和科學家更警告,不負責任的開採行為恐將破壞海洋生態環境,可能導致物種滅絕,引發生態災難,甚至引發連鎖反應,影響海洋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進而加速全球變暖。國際社會對此堅決強烈反對,齊心發出了正義的譴責之聲。

相比之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發起被納入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牽頭39個國家、64家科研機構,組織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乘「深海一號」科考船和「蛟龍號」潛水器於去年完成第一個國際聯合科考航次,其中3名是來自香港的科學家。這除了向世界展示國家具備組織大型國際前沿科研考察的實力,提升人類對深海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其向全球共享數據樣本的做法更展現了開放合作的胸襟和態度,再次為促進國際社會強化多邊合作,共同抵制單邊破壞行為樹立良好典範。

海洋的和平與安寧關乎世界各國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維護且倍加珍惜。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國際深海領域呈現合作與競爭交織、保護與開發並重的新格局,儘管面對個別國家的單方面破壞和挑釁,國際深海治理領域合作與發展仍然是主旋律。作為「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牽頭人之一的香港科技大學,在組織連繫國際科學家協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香港應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機遇,加強對海洋科研的資源投放,鼓勵本地學者參與國家級項目,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並與內地機構合作培養更多海洋科學人才,以及透過科普活動激發青年對海洋科技的興趣,為國家儲備未來科研力量。同時,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可憑藉國際化平台的優勢,促成更多跨國科研合作項目,並在海洋數據共享、環境標準制定等方面貢獻智慧,以及透過國際會議、智庫交流等方式,協助傳遞中國的海洋治理理念,提升國家在深海領域合作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