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地寸金尺土,不少食肆面積細小,堂食空間有限,數碼平台的出現為香港餐飲業破局,同時也為實體經濟活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走訪旺角、觀塘等食肆密集區域,發現過往擁有寬敞樓面的食肆買少見少,目前大多數是外賣專門店,或只有數張枱供堂食的小食肆。有經濟學家表示,實體餐廳或逐漸式微,衝擊着租務市場,但實體店難以被完全替代,而是轉型為「體驗+展示」空間,向消費者傳遞菜單信息與建立品牌可信度,「消費者需透過實體店確認食物來源,實際消費則更多轉向外賣。」
餐廳提供體驗 外賣幫補收入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實體餐廳與外賣的關係就像演唱會與唱片,實體餐廳(演唱會)負責提供體驗,而外賣及預製菜(唱片)則為收入來源。食肆的終極出路則是『食品罐頭化』,例如提供預製菜及調料包,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規模化和國際化。」
莊太量指出,設於工廈的純外賣廚房可行性低,因其難以建立品牌信任,「消費者傾向選擇已知的地舖餐廳,除非是知名品牌(如美心)的中央廚房。至於可預見的趨勢是,餐廳可能減少實體服務人力,轉而投入外賣訂單處理或線上廣告。
租務市場方面,莊太量認為外賣業務發展將衝擊店舖業主,但這屬於「時代變遷」的自然結果。外賣需求可能促使商戶縮小實體店規模,減少租金成本,「因需基本水電設施,至少需600至700平方呎。」
平台縮皮仍可堂食 不會導致壟斷
至於Deliveroo撤出香港市場,他認為平台減少並不會導致個別平台壟斷市場,因為外賣並非唯一選項,市民依然擁有堂食、自煮等其他選擇,「即使外賣平台只剩一家,平台也無法大幅提高收費,因為消費者有其他選擇。過高收費最終會令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從而流失客群。」
與此同時,平台與食肆之間相互依賴,需維持足夠多的食肆選擇以吸引用戶,「假若餐廳大量退出,平台的吸引力也將下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