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在關稅戰陰霾下,香港中小企的信心普遍仍維持平穩。香港生產力局昨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本季綜合營商指數較上季輕微上升1.0至43.8,指數與過去數季相若。五大分項指數中,其中三項錄得增長,包括「營業狀況」(41.6,上升3.7)、「盈利表現」(39.1,上升3.6)及「投資意向」(49.9,上升0.3);錄得下跌的是「環球經濟」(24.9,下跌4.7)及「招聘意向」(50.7,下跌0.1)。
不過,「環球經濟」分項指數進一步下跌4.7至24.9,跌至接近2022年第二季度的水平,反映全球貿易陰霾進一步為本地中小企帶來挑戰。「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製造業」及「專業及商用服務業」的環球經濟分項指數錄得最大跌幅,分別下跌8.1、7.9及7.8,跌至幾乎接近2021年第一季度的水平。
近八成企業有新發展計劃
本季綜合營商行業指數方面,11個行業中,「金融及保險業」的升幅最高,錄52.7,升6.6。相反,「資訊及通訊業」(44.1,-5.7)、「地產業」(42.5,-2.5)及「住宿及膳食服務業」(41.2,-2.3)則錄得較大的跌幅。有近八成中小企未來一年會有不同的發展計劃以應對當前風險,並以「增加本地客源」(47%)及「在營運流程加強人工智能/數碼應用」(27%)為主。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表示,調查顯示,特朗普於4月宣布關稅新政策的衝擊前,香港經濟仍然保持改善勢頭。儘管第二季綜合營商指數的上升幅度不大且基數相對較低,但卻反映出中小企受訪者在外部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的情況下仍能應對挑戰。
他續指,「營業狀況及盈利表現的反彈抵消了環球經濟分項指數下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後者亦反映了美國初步加徵關稅對中國帶來的影響。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較依賴內需的行業,例如零售業和建造業的表現持續欠佳,尚未準備好抵消出口即將出現放緩的情況。以上跡象顯示中小企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以應付需求增加和現金流的不確定性。」
劉健恆提到,目前渣打對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仍然在2.2%,有待上季經濟數據出爐及觀望關稅戰發展,再決定是否調整預測。
料本季原材料成本上升
生產力局首席技術總監張梓昌亦指,隨着美國持續對世界各個經濟體,尤其內地就貿易問題施壓,徵收對等甚至是更高的關稅,政商界均關注美國多變的貿易政策對本港經濟的影響。雖然比起上一季中小企對環球經濟的前景和信心更趨審慎,但今季預期成本上漲的中小企的百分比卻有輕微下降。然而,仍有超過一半的中小企預料本季的原材料成本會上升,顯示本地中小企對全球經濟大環境的信心仍然疲弱。企業期望透過拓展電子商務和數碼化措施,以較低成本接觸更多客戶,從而抵消美國貿易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開拓新市場方面,近三成(29%)受訪中小企考慮在未來三年內拓展業務至其他地區,較上季上升七個百分點,反映愈來愈多本地中小企有出海意向。當中,仍然有較多中小企考慮拓展至內地(14%)或東盟地區(10%),分別較上季上升三個百分點。
港企未來一年應對關稅戰挑戰的部署
●維持或增加投資的項目為「線上市場推廣」、「與電子商務或數碼科技相關的培訓」、「資訊科技系統」、「研究及開發項目」及「整體員工培訓」(94%)
●增加本地客源(47%)
●在營運流程加強人工智能/數碼應用(27%)
●增加資源發展其他市場(19%)
●增設網上銷售點/發展電子商務(14%)
●吸引更多遊客惠顧(14%)
資料來源:「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 2025年第2季)
製表:記者 莊程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