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的鮮艷顏色源自其特有的黃色和紅色色素,稱為鸚鵡黃素。 受訪者供圖
●「桃面愛情鳥」是常見且色彩繽紛的寵物鸚鵡。 受訪者供圖
●暗色吸蜜鸚鵡。受訪者供圖

基因不僅決定了動物的外貌和生理特徵,還可能深刻影響其行為。冼雍華分享說,自己最初是集中研究基因如何影響動物擇偶,其中一個便是「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基因,那不僅影響動物的免疫系統,還會影響其氣味,對其擇偶產生重要作用。研究發現,攜帶不同MHC基因的動物,其體味會有所不同,而這些差異會使牠們在擇偶過程中更偏好某些配偶。

擁特定基因個體繁殖成功率較高

冼雍華以叉尾海燕為例,有科研團隊長年收集樣本及記錄其繁殖配對,進而分析MHC基因的影響,「主要觀察究竟海燕生孩子的成功率與MHC的基因有沒有關係。」結果發現,擁有特定MHC基因的個體繁殖成功率較高;更進一步的分析表明,MHC基因的多樣性可能影響配偶選擇。通常情況下,動物會傾向選擇與自身MHC基因差異較大的配偶,這樣能夠為後代提供更高的免疫多樣性,從而增強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除了免疫系統,MHC基因還會影響動物體味,間接參與擇偶過程。例如在叉尾海燕的研究中,是由雄性海燕挑選伴侶,而雌性海燕則是被挑選角色,且前者更傾向選擇具高MHC基因多樣性的雌性。這些雌性的後代通常生長速度更快,適應能力更強,顯示出MHC基因在後代發育中的積極影響。冼雍華說,這一現象於老鼠、鳥類和魚類等多種動物均展現出類似擇偶偏好,甚至在人類也有著名的「T恤實驗」:研究人員讓參與者穿同一件T恤一夜,並讓異性聞這些T恤的氣味進行選擇。結果顯示,人類同樣更傾向於選擇與自身MHC基因差異較大的對象。

鳥類哺乳類撫育差異影響擇偶機制

他提到,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在撫育後代方面的差異,亦會影響其擇偶機制。例如許多鳥類都會投入大量精力照顧後代;至於哺乳類動物,很多種類的雄性會傾向與多位雌性交配以最大化後代數量,而雌性通常會投入更多資源撫育後代,所以更注重選擇優質基因。

「雖然基因研究方向在不斷拓展,但核心問題始終未變:即基因如何影響動物的行為與適應能力?通過研究這些機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多樣性及其進化過程。」冼雍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