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及基因組學等技術除有助研究生物演化之外,也可用於了解以至保育不同物種的生態。冼雍華團隊過去曾就黑臉琵鷺、易危品種蝙蝠等進行研究,在牠們的糞便樣本中提取DNA,了解相關品種的食性。而相較於直接觀察,收集並研究動物的「便便」,亦有助進一步掌握牠們生態和覓食行為,為保護特定的生態環境提供更有力依據。

「我們希望能藉以了解動物在吃些什麼。當掌握其食物來源後,就會更清楚應該要保護哪些生境。」冼雍華說,團隊過去分別就一些涉禽(指適應在沼澤和水邊生活的鳥類)、小鴨、黑臉琵鷺、蝙蝠等進行同類研究,「直接觀測仍可能有所忽略,過去甚至有人會選擇解剖,但我們不希望用侵入式方法,而且那得到的樣本數目始終不多。」團隊遂採用提取糞便DNA的做法,之後再作配對,從而了解這些DNA來自哪些動物。冼雍華指,此方法不但可有更多樣本,亦能得到直接觀測難以知悉的新資訊。「例如黑臉琵鷺,牠們一般食烏頭、金山鰂等較大條的魚,這個直接觀測亦有機會看到。不過牠們進食時嘴巴會像匙羹般在水中來回掃,正是通過提取糞便DNA作研究,才得知牠們也進食很多體型細小的鰕虎魚。」

研易危品種 揭蝙蝠懂捕食淡水魚

「另外,我們也有研究一種易危品種蝙蝠,牠懂得捕魚。」冼雍華引述過往研究顯示,這種蝙蝠會捕食淡水魚,「今次我們發現,原來牠們在香港岸邊是會捉海魚進食,這些新知識(對保育)有幫助。在就近牠們居住的山洞附近,不只是淡水,海邊也值得關注。」

冼雍華又說,「便便」樣本必須確保新鮮,「因為DNA放太久會分解,所以要預先在牠們過夜的位置守着,待牠們一走就去執。」雖然這類實地考察絕不輕鬆,但他笑言,這些求知過程也是從事科研的趣味所在,「從一開始有某個想法或問題,然後一步步嘗試解答,雖然可能要花數年才找到答案,但其實整個過程都會令你很享受和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