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理
「35+」串謀顛覆案中首批四名罪成者昨日刑滿出獄,他們的釋放不僅僅是一個法律程序的完成,更是一次對香港社會發展深層次問題的警示。香港社會又該如何從中汲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呢?
今次獲釋的四人的共同特徵,是曾以「理性建制外聲音」自居,卻在2019年修例風波後逐步滑向激進化道路。「35+」串謀顛覆案以「佔領立法會」為目標,試圖透過控制立法會過半數席次,從而達到癱瘓特區政府的圖謀。法庭最終認定四人積極參與顛覆活動,判處4年2個月監禁,相對於其他被裁定為首要分子的被告來說,是較短的刑期。
「35+」串謀顛覆案是香港首宗顛覆國家政權案,加上案件涉及的被告人數眾多,備受外界關注。法官通過獨立審判、作出正義判決,強力震懾意圖顛覆國家政權、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有利香港法治穩定、社會安寧,法院的正義判決得到廣大市民的一致支持。
此次事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其對香港社會發展所提出的警示。過去一段時間,社會內部部分極端勢力試圖通過非法手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標,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公共秩序,也使得許多人陷入了不必要的困境之中。為什麼一些「攬炒派」政客會被這些激進力量所左右,最終走向違法的道路?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乏堅定的政治原則與戰略定力,對於「一國兩制」的本質認識不足,甚至抱持懷疑態度,這種認知偏差,導致其政治行動逐步偏離法治軌道。
法治社會不容「英雄化」罪行
面對這些剛剛重獲自由的人士,社會應該給予怎樣的回應?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其誤入歧途的根源所在,進而引以為戒。若如社會上個別人士以「英雄」的方式來看待他們,可能會讓他們陷入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進一步加深某些群體對於政治的理解偏差。相反,我們需要鼓勵這些人士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思考如何以更加建設性的態度參與到社會重建中去。
對「35+」串謀顛覆案最好的反思,就是不要讓歷史重演。四人的出獄,不應成為政治表演的舞台。香港的未來,在於堅守法治底線,深化市民對「一國兩制」的認識,推進符合社會需要的真正改革,團結一致拚經濟、謀發展,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