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剛剛帶領多名香港青年展開北京科技探索之旅,在故宮親歷傳統與創新的絕妙融合。部分團員更身着古裝踏入紅牆黃瓦,科技賦予的沉浸式體驗,透過「AR實景導覽」掃描太和殿匾額,手機即呈現三維重建的歷史場景;「數字文物庫」互動牆前,指尖輕觸便能360度鑑賞青銅器紋飾;倦勤齋的「虛擬戲台」更以VR技術重現乾隆的江南夢境。
這場科技穿針引線的文化盛宴,不僅讓歷史「活」在指尖,更啟發青年思考如何以創新守護文明薪火。
踏上午門城樓的瞬間,我們恍若登上時空交匯的觀景台。而最令人驚喜的,是巧遇延期舉辦的「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故宮以科技為橋樑,讓兩大古老文明在數位時代共鳴。展覽分為「包容之美」「東西相通」兩大單元,匯集伊朗國家博物館等機構的216件珍品。金銀鑲嵌的「獅首金杯」在互動投影中重現粟特工匠的鍾揲工藝;帕提亞時期的「騎馬獵獅銀盤」經由4K數字修復,重現遊牧民族的驍勇雄姿。
最震撼的當屬運用穹頂環幕重構波斯波利斯宮殿遺址,觀眾仰首即見巨型石柱浮雕隨光影流轉,彷彿置身大流士一世的帝國盛景。
這場科技賦能的文物對話,不僅展現波斯藝術融合埃及、兩河文明的獨特美學,更揭示絲綢之路上跨越時空的文明互鑑。當展櫃裏的青釉陶器與故宮館藏元青花遙相呼應,我們真正讀懂了午門城樓的深意——這裏既是歷史的制高點,亦是未來文明對話的起點。
遠隔千里遊「全景故宮」
故宮博物院作為全球文化遺產的典範,近年來透過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僅重塑了觀眾的參觀體驗,更為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開闢了新路徑。從數位典藏到智能導覽,從沉浸式展覽到人工智能(AI)管理系統,故宮的科技應用涵蓋多個層面,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創新生命力。
故宮自2019年起推出「數字文物庫」,逐步將超過10萬件文物以超高解析度影像向公眾開放,並結合知識圖譜技術強化檢索功能,讓全球觀眾能隨時隨地探索文物細節。
例如,「故宮名畫記」整合書畫作品的超清影像與學術論文,提供專業研究與大眾欣賞的雙重價值;「數字多寶閣」則以三維建模技術展示12類文物,觀眾可360度旋轉、放大觀看器物紋飾,甚至模擬材質觸感。此類平台不僅保存文物數據,更透過開放共享實現文化普惠,截至2025年,「數字文物庫」瀏覽量已突破3,300萬次,成為故宮最受歡迎的數字產品之一。
此外,「全景故宮」運用360度全景攝影技術,將實體建築轉化為線上虛擬空間,觀眾即使遠隔千里,也能沉浸式遊覽太和殿、倦勤齋等禁地,甚至體驗「空無一人」的紫禁城奇景。這種突破物理限制的展示方式,尤其對國際觀眾與行動不便者具有重要意義。
「以今釋古」讓故宮持續閃耀
故宮每年接待逾千萬遊客,其智慧管理系統結合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有效平衡參觀品質與文物保護。透過「客流舒適度指數」,系統每5分鐘更新一次人流熱力圖,提供路線建議以避免擁堵;同時,線上預約系統精準控制每日入場人數,並為未成年團隊開設專用通道,兼顧安全與效率。
在文物保護層面,故宮與騰訊合作開發的「數字孿生智能管理平台」,透過感測器即時監控展廳溫濕度與光照,確保文物處於最佳保存環境。實驗室更以超高清二維影像與三維掃描技術,建立文物數位檔案,為修復與研究提供精確數據。
故宮的科技實踐證明,數字化並非取代實體文化,而是創造新的對話可能。從紋樣的重構到AI導覽的互動,從文物監測到虛擬展廳,科技已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這種「以今釋古」的創新,不僅讓故宮在數字時代持續閃耀,更為全球文化遺產的永續發展提供典範。
●洪文正(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本會培育科普人才,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