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桂輝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朱元璋這首《廬山詩》,情景交融,大氣磅礡,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為廬山留下了一件立體作品——御碑亭。
廬山亭多,單是有名有姓的亭子就不下百座,而環繞着層巒起伏的群山、背靠滾滾東去大江的御碑亭,則是廬山所有亭子中當仁不讓、名副其實的「大哥大」。
御碑亭位於廬山仙人洞南側的白鹿升仙台上,與風光無限的仙人洞隔空相望,整座亭子由條形巨石砌成,為石構歇山頂方亭,坐北朝南,邊長5.88米、通高6米。正方門上方有一橫額,鐫刻着「御製」二字,左右兩邊裝飾龍首圖雕,亭東南西三面開門,四角立方石柱。亭中方形石藻井,中間刻成圓形雙龍戲珠浮雕,亭四周用石板石柱圍成一方形院落。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朱元璋之所以對廬山情有獨鍾,與他當年同陳友諒爭霸天下不無關聯。
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政治家、戰略家、明朝開國皇帝。生於亂世,飢寒交迫,曾經放過牛、討過飯的他,極具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後來成為一位大有作為、極具傳奇的皇帝,在位整整三十年(1368—1398)間,朱元璋多管齊下,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使明朝官場風氣逐漸好轉,社會日趨穩定,生產逐漸恢復,吏治日趨清明,經濟也隨之繁榮發展起來,史稱「洪武之治」。
從至正十三年(1353)開始,朱元璋起義兵佔領元朝領地集慶(今南京)後,勢力大增,成了紅巾軍的主帥。在那群雄爭霸的年代裏,朱元璋立志統一天下。從此,他打着「奉天都、統中華」的旗號,征戰南北大地。然而,最令他擔心的強敵是陳友諒。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建都江州,自稱皇帝,國號漢,年號大義。擁有水陸大軍60萬,為江南一霸。當年5月,從江州發兵東下,直搗集慶,不幸戰敗,撤回江州。朱元璋抓住機會,決心抄了陳友諒的江州老巢,遂選擇廬山蓮花谷(俗稱「女兒城」)紮營,目的是屯兵廬山,等待時機,智取江州。
1363年8月30日至10月4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陳雙方投入兵力約80萬,經過30多天鏖戰,人數處於劣勢的朱元璋水軍,利用古老的火攻戰術,徹底殲滅了陳友諒主力部隊,取得了關鍵性勝利,清除了通往權力頂峰的最大障礙,如願以償登上最高權力寶座。正因此,朱元璋不僅敕封廬山為「廬嶽」,而且寫下一首《廬山詩》、建起一座「御碑亭」。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9月,朱元璋為了紀念周顛,下詔賜建的御碑亭,渾厚凝重,端莊典雅。南面四根亭柱上,分別刻着隸草兩副對聯:「四辟雲山九江棹 一亭煙雨萬壑松」「姑從此處尋蹤跡 更有何人告太平」。青年時代,我在廬山服役,後來成為「廬山女婿」。四十多年來,多次光顧御碑亭。日久生情。在我眼裏,三面凌空、巍然而立,藍天蓋頭、白雲裹身的御碑亭,分明就是一首「立體詩」。
廬山,海拔1,400餘米。600多年前,行人上山尚且無路可走,何況是往山上運送巨石。為了把這塊又大又重的漢白玉碑石運上山頂,明內務府專門開闢了一條起點在廬山腳下賽陽鎮,一直延伸到廬山大天池的九十九盤古道,這是廬山歷史上第一條官修驛道。沿途建有錦澗亭、半雲亭、甘露亭、一息亭、披霞亭,成為廬山西北麓登山的主要道路。
御碑亭歷史上曾多次毀建或維修,1937年增建月台及四周護欄。亭中所立的漢白玉御碑,石質堅硬細潤,碑高3.6米,寬1.3米,厚0.23米,正面鐫刻着朱元璋親撰、明代書家詹希原手書的《周顛仙人傳》,背面鐫刻其撰寫的《祭天眼尊者、周顛仙人、徐道人、赤腳僧人》及詩兩首。歲月無情,刀風劍雨。石面雖已斑駁,字跡有點模糊,但它依然展現出一種古樸深厚的歷史底蘊。
民間傳說,周顛為建昌人,14歲患顛疾,乞食於南昌市井。30歲時口出異言——南昌將亂,不久陳友諒入南昌作亂。朱元璋建都南京時,外出督工,周顛主動與之接近。後來,朱元璋準備西征九江,特詢問周顛並帶其一道前行。兵入安徽境內時,因為無風,舟師難行。朱遂問詢周顛,答曰:只顧前行。不久,風起,朱元璋大軍長驅直達小孤山,在彭蠡之戰中大勝。之後,周顛便隱入廬山不見蹤影。過了四年,朱元璋身患重疾。周顛託人送藥救治,朱元璋病癒後身心日強……
朱元璋推翻了民不聊生的元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但他勞民傷財在廬山建御碑亭之舉,除了帶有濃厚的「感恩」色彩,還隱含些許「愚民」成分——借此大做文章、昭告天下:君權神授,不可侵犯。單從這一點看,與歷代帝王並無二致。不過,朱元璋畢竟是封建帝王,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標準評價他、要求他。
廬山迄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建築御碑亭,於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今天廬山遊客必到的熱門打卡點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廬山的知名度、提升了廬山的吸引力。正因此,廬山博物館把朱元璋納入21位「歷代名人與廬山」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