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新華社28日發表題為《「自己生病卻讓別人吃藥」——抹黑中國經濟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新聞調查。報道稱,近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再次發表言論抹黑中國經濟,誣稱中國現行經濟模式「建立在出口之上」,這種模式「損害了世界」,需要「再平衡」云云。事實表明,美方此時拋出所謂「中國出口威脅論」,是企圖借此再次製造話語陷阱,以掩蓋美國自身問題、轉移矛盾焦點,為美國推行保護主義尋找幌子。
中國貿易結構發生質變
當前中國和世界的貿易格局,是以供需為基礎、按照比較優勢規律由市場自主選擇形成的。中國製造了物美價廉的產品,提高了進口國的購買能力並幫助其遏制通貨膨脹。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全球買,全球賣,有力推動其他國家經濟發展。
世貿組織數據顯示,中國貨物進口額2000年接近2,251億美元,到2023年已躍升至近2.59萬億美元,增長10餘倍。在此期間,中國貿易結構發生了質變,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工業化所需的技術與設備。加入世貿組織20多年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30%左右。
外貿依存度逐年下降
貝森特指責中國經濟體系不平衡,衡量一國經濟平衡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外貿依存度,即外貿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數據顯示,中國本世紀初外貿依存度一度超過60%,隨後呈逐年下降態勢。2019年以來,中國外貿依存度維持在剛剛超過30%的水平,2024年為32.5%。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就開始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下降,消費和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在提升,外貿依存度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如今,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2024年中國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拉動GDP增長2.2個百分點。當下,中國經濟正在加速向創新驅動轉型,注重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日益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動力。
報道還稱,美國長期以來經濟過度依賴服務業和金融業,自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持續下降,從1960年的27%降至目前的10%左右。
美國長期過度依賴債務驅動經濟增長。伴隨着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攀升,美國無力通過調整國內政策解決其結構性矛盾,卻試圖將危機轉嫁給貿易夥伴,通過一系列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政策,攪動現有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格局,擾亂全球供應鏈,拖累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加劇全球經濟碎片化風險。
美方官員試圖通過捏造「中國威脅」的謊言,將中國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利益對立。這種「甩鍋」手段,既無法解決美國自己的問題,更難以阻擋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也再次暴露出美國企圖轉嫁矛盾、破壞國際經貿秩序的險惡用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