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特區政府自完善地區治理體系以來,區議會在落實好基本法賦予其非政權性的諮詢組織角色的同時,與立法會協作加強地區治理也是一個新的議題。近期立法會議員分別與全港十八區區議會展開系列交流會議,其中筆者所服務的灣仔區議會早前組織區議員到訪立法會,聚焦灣仔海濱發展、民生工程推進及交通治理三大議題,與立法會議員進行意見交流,不僅深化了政策協同,更為全港構建立法會區議會良性互動、地區治理上下貫通的治理模式積累了寶貴經驗。
灣仔區議員在會面中提出在「活力避風塘」區域以政策創新的解決辦法,推廣水上餐飲,重現昔日避風塘飲食文化。將區域發展藍圖直接與立法會議員對話,形成「基層訴求、政策評估、資源調配」的閉環鏈條。其「雙向賦能」模式既強化了區議會的政策轉化能力,也讓立法會議員的提案更接地氣。這些在區議會層面未能解決的問題,在會面中能夠與立法會議員充分溝通,有效促成共同合力,爭取創新概念納入特區政府規劃當中。
連接留仙街與天后廟道的升降機工程延宕多年,折射出跨部門協調與資源分配的深層矛盾。區議會反映民意,希望相關工程可以引入「民生工程優先審批」機制,技術層面則由工程界立法會議員提供專業指導,社會層面則由區議員組織居民參與方案評選;在處理加路連山道交通堵塞問題時,灣仔區議會與立法會的協作體現出專業資源的深度整合。面對新法院大樓興建以及落實所導致的道路使用量增加與附近停車位不足和違泊嚴重的雙重困境,區議員與立法會議員分享地區民意民情,同時提出立法會建立「重大工程交通影響聯動評估」機制,要求區域法院新大樓工程方提交交通疏導數據,讓相關政府部門作出交通改道、增加警方巡邏打擊違泊等相關應對,也讓當區居民了解交通疏導進度。這種多維度協作,將單純的設施建設升級為「民意收集、專業把關、效能監督」的完整治理鏈條。
當前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新階段,灣仔區議會與立法會的協作實踐證明,唯有打通行政立法的「任督二脈」,才能真正實現治理效能的質變。這種上下貫通、專業協同、民意導向的治理模式,不僅為「愛國者治港」原則注入新內涵,更為「一國兩制」下的地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生動註解,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