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恒基兆業創辦人李兆基畢生心繫教育,生前於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等設立獎學金計劃,資助港生赴內地頂尖學府深造,更會組織國情考察與學業輔導。多名曾受惠於李兆基獎學金的學子昨日到靈堂致哀,其中復旦大學李兆基獎學金受益人劉康昕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憶述這位愛國企業家如何改變港生的人生軌跡。若有機會再向李兆基說一句話,她希望能向他深深鞠躬,並真誠致謝:「謝謝你四叔,你改變了我們一群港生的命運和機遇,因為你,我們才能看見更多可能性和更大的世界。」
了解國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復旦大學李兆基獎學金每年為獲錄取學生提供5萬元人民幣學費及生活費資助,現從事媒體行業的康昕坦言,若非該獎學金支持,她難以踏出北上求學這關鍵一步,「這筆資助徹底改變我的人生規劃。」她憶述,當年雖獲香港中文大學及科技大學取錄,卻因獎學金計劃提供的全方位支援,最終選擇赴滬求學。除了每年都有固定金額的獎學金外,「我們每半年有一次國情考察,貫穿整個大學生涯,我們一班港生有機會去到了祖國各個角落,包括西安、青海、漠河、敦煌、內蒙古、海南等地,認識到了當地的風俗文化,真正地了解國家的歷史風情,讓我們在這個年紀做到了讀萬卷書亦行萬里路。」
在復旦期間,康昕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建立自身的人脈,為她後續追夢提供了不少幫助。她回憶:「還記得當時我的室友分別來自日本、泰國、印尼等,真正做到了多元文化交流。其間我也曾往內地山區支教,擔任學校學生活動體育部部長,之後我獲得夢寐以求的傳媒實習機會,以及大學期間和其他兩位李兆基獎學金資助的港生創業成立一個廣告工作室等,這些都是獎學金為我帶來的人生機遇。」
康昕分享,過去在李兆基生日的日子,全體獎學金港生都有給他寫生日祝福,學生們亦曾參與他的晚宴,給他唱歌,「他看見我們的時候非常開心和感動,眼角含淚光。」
李兆基曾言:「教育受益的不只是學生,更可傳至下一代,以至整個社會。」 這種將個人財富轉化為社會公共品的理念,體現了企業家精神中「利他性」的昇華。康昕認為,李兆基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企業家精神,在全球化與共同富裕背景下,這種精神呼籲更多企業將社會責任納入核心策略,透過資源整合推動社會公平。
商業成功不僅盈利 更在於回饋社會
作為一名90後創業者,康昕深受其啟發:「他教會我們,真正的商業成功不僅在於盈利數字,更在於如何將所得回饋社會。雖然我沒有李先生這麼厲害,能捐一棟樓出來,但是我也會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包括到山區支教,從大二開始,連續七年每月捐款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做義工。除此之外,在教育方面,我也有輔導中小學生,以及引用自己的經歷,以內地大學的升學模式做主題向高中及初中生做宣講,為吸引更多香港學生能實地多看祖國,做到愛國愛港。」
康昕說,李兆基是愛國愛港企業家的典範,身在傳媒行業,她希望以自己的經驗,成為連結內地和香港的橋樑,並向海外宣傳國家的文化歷史,幫助社會和諧。她堅信,所有受助學子都會銘記李兆基的教誨,將愛國愛港的精神薪火相傳,為香港和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