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聯席副秘書長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融合、數據流通等多維度舉措,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產業集群更強的新高地。隨着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的持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香港未來如何更好融入並發揮其獨特優勢,成為亟待思考的現實課題。對香港而言,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推廣,不僅可以增強與內地自貿區的語言兼容性,還將提升自身在國家制度型開放進程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

要更好融入自貿區建設,香港未來有需要從至少四方面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與應用。一是在政府層面,特區政府可考慮在公告、文件、公共服務中增加普通話與簡體字版本,推動公務員普通話能力評估制度;二是在教育層面,特區政府可考慮優化中小學雙語教育體系,鼓勵普通話授課,設立普通話能力等級認證;三是在企業層面,鼓勵企業在跨境業務中使用普通話、簡體字,並提供語言培訓支持;四是在科技層面,特區政府可考慮大力支持和發展語言科技產業,如AI翻譯、語音識別、智能教學平台,推動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互通,打造智能語言生態。

提升兩地交易效能

從語言經濟學的視角來看,語言不僅是文化交流的載體,更是經濟協作的工具。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香港要更好參與內地自貿區建設,需要考慮降低制度性溝通成本,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而更加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和簡體字)將成為關鍵一步。

香港長期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在國際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在與內地自貿區合作的過程中,語言的非統一性已逐漸顯現其制約性,例如專業領域的跨境合作、法律文件的適配、企業經營的語言切換,均加重了溝通成本,影響了效率。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多語環境下統一使用通用語言可降低18%至24%的交易成本。

香港更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提升營商環境與市場效率。語言的統一有助於建立更順暢的信息溝通機制,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法律等自貿區未來重點發展領域。例如,企業在合同簽署、法律諮詢、技術轉移等方面,若使用統一的語言和文字,將顯著提升溝通效率,減少誤解與糾紛。

其二,增強人力資本的流動與競爭力。自貿區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包括境外職業資格認可、境外醫生執業、技術人員自由流動等。香港年輕人若具備良好的普通話能力,更易融入內地市場,拓展職業發展空間。據研究,香港青年普通話水平每提升一級,其赴內地就業意願可提升約27%。

其三,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自貿區強調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香港科研機構若採用內地通用的語言標準(如簡體字技術文件),將有助於加快成果對接與轉化。例如在AI、醫藥、生物科技等領域,統一語言平台可縮短技術驗證周期,提升研發協同水平。

其四,促進制度型開放的深度融合。自貿區正構建涵蓋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開放體系,香港若在法律、教育、商業等領域同步推廣普通話與簡體字,將有效降低制度障礙,加快政策協調與市場接軌。

此外,香港可與深圳、廣州等地共同成立「語言科技與協作中心」,推動語言標準化、科技轉化與產業孵化,助力自貿區數字化轉型。

粵語英語仍佔重要地位

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戰略目標,在於提升香港在國家一體化發展格局中的制度契合度與溝通效率,並不意味着對本地語言文化資源的削弱或排斥。廣東話作為香港本地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着深厚的歷史記憶與社會情感,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亦構成區域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元素。同時,英語長期以來在香港的教育體系和國際交往中佔據重要地位,是香港維持全球金融、法律與信息樞紐地位的關鍵工具。因此,在推動普通話和簡體字普及的過程中,應堅持「推廣與保護並重」的原則,構建多語兼容、互促共生的語言政策體系。

這種多語並存、協同互補的語言生態,不僅有助於強化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及自貿區建設中的制度適配性和人才流動性,也有助於鞏固其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獨特優勢地位。通過強化語言的功能性與多樣性的統一,香港將在國際傳播、區域合作和制度創新等多維度中,進一步提升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綜合競爭力與戰略價值。

綜上所述,在國家加快自貿區改革創新、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時代背景下,香港主動作為、更積極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有效降低區域溝通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增強人才競爭力,推動制度融合與產業協同,全面提升其參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能力與深度,幫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