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分別為《水滸人物》中的「插翅虎」雷橫、「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 資料圖片

爆火的《哪吒》讓神話煥發新生,也讓人重窺古典文學魅力。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其誕生離不開作者施耐庵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而這份成就經典的能力,根源或可追溯至他童年時無拘無束的創想天地。

施耐庵生於江蘇興化白駒場的貧苦之家。雖史料記載寥寥,但從零星考證可知,自幼聰慧的他癡迷文學。白駒場水鄉河道縱橫,孕育出豐富的民間傳說。每當夜幕降臨,村民圍坐講述江湖豪傑故事,小小的施耐庵總是擠在人群中,睜着好奇的眼睛沉浸其中。這些口口相傳的故事,落入他幼小的心靈,他會幻想好漢除暴安良的壯觀場面,揣度他們背後的辛酸,這種純粹的聯想與創造,無疑為日後創作打下根基。

幼兒是天生的夢想家

幼兒的大腦處於快速發育階段,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不斷增加和強化。額葉是與想像力密切相關的腦區。當兒童處於愉悅、放鬆的狀態時,多巴胺(神經遞質)分泌增加,有助於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讓他們更願意去探索和嘗試新的想法。

此外,幼兒也未有思維定式。成人經過長期的學習和生活,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框架,習慣按照常規的邏輯和經驗去思考問題;而兒童尚未受到過多固有思維的束縛,能以更開放、靈活的方式看待世界,更容易產生新奇的想法。

成人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如工作壓力、經濟負擔等,佔據了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因而難於天馬行空;幼兒並未有這些負擔,有空間沉浸在想像的世界中。成人處於特定的社會角色中,需要遵循各種社會規範和行為準則,會因擔心被視為異類而壓抑自己的想像;幼兒未受這些約束,可隨意暢想,且幼兒的感官體驗敏銳和直接,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更容易被各種細節所吸引,從而激發想像力。

總而言之,幼兒期是人想像力最蓬勃的階段,幼兒能把月亮當作飛船、石頭視為寶藏,以純真視角解讀世界,幼兒敏銳的感官體驗,讓一片落葉、一隻螞蟻都能激發無限聯想;而成年人受現實壓力與社會規範制約,被工作、責任佔據精力,即便有新奇想法也常選擇壓抑。

梁山好漢個性鮮活

成年後的施耐庵將幼年養成的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創作《水滸傳》時,他依「因緣生法」理念,為梁山好漢注入鮮活靈魂。魯智深粗中有細的仗義,源於對世道不平的義憤;林沖從逆來順受到被逼上梁山的轉變,寫盡無奈絕望。

在情節設計上,施耐庵更是突破常規——「武松打虎」讓醉酒的武松與猛虎搏鬥,打破讀者對英雄的固有認知,情節跌宕又為後續鋪路;「林沖風雪山神廟」將風雪與人物絕望心境交融,自然與命運碰撞出震撼力。

施耐庵以民間傳說為藍本,憑想像力構建出氣勢恢宏的水泊梁山世界。《水滸傳》不只是江湖史詩,更是一座想像力的豐碑。它證明童年無拘無束的幻想,經歲月沉澱與智慧打磨,能綻放驚人光彩。這條從幼兒奇想通向文學經典的道路,至今仍啟迪無數創作者:保持好奇心,擁抱想像力,方能在文學天地中創造無限可能。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