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領域,未來導向療法(Future-Directed Therapy, FDT)是矚目的新興治療方式。它專注於協助人們擺脫過去創傷或當下迷茫,透過「想像未來自我」重新找回行動力與希望。這套療法基於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人類大腦往往將「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若對這個「未來的自己」缺乏情感連結,便容易忽略長期規劃,例如不願儲蓄、忽視健康。

未來導向療法的核心技巧包含三個層面:

1.「未來自我畫像」:嘗試細緻描繪5年或10年後的理想生活,從職業成就、人際關係到情緒狀態,愈具體愈能激發行動力。心理學研究指出,此類練習能激活大腦「自我意識中心」,讓人更願意為未來投資。舉例來說,若想像自己未來是個精通多國語言的職場精英,便會更主動安排時間學習外語。

2.「如果—那麼」計劃:提前設定應對困難的策略,例如「如果想拖延,那麼先做5分鐘」,透過預先規劃減少決策疲勞。

3.時間膠囊信件:寫信給未來的自己,既能梳理當下困惑,也能建立跨越時空的自我對話。

這套療法對香港年輕人格外重要,不少人沉迷於即時滿足,如瘋狂購物、熬夜追劇,卻忽略長期代價。年輕人因未來的不確定性產生焦慮情緒,更傾向選擇短期享樂。未來導向療法揭示了一個關鍵事實:「未來不是等待而來的,而是現在親手建造的。」

編《資治通鑑》 體現「社會性未來觀」

有趣的是,這種「為未來鋪路」的思維,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中已形成完整體系。《大學》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質上就是一套從個人到社會的「未來導向藍圖」。

修身:儒家強調每日反省、學習,培養誠信、節制等德行,目標是成為受人尊敬的「君子」,這與 FDT 的「未來自我畫像」異曲同工。例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透過不斷精進自我,向理想人格邁進。

齊家:家庭被視為未來的基石,儒家認為和睦的家庭關係、孝道的實踐,能積累更深厚的社會資本。正如香港許多傳統家族企業,透過世代相承的家風維持長久發展。

治國平天下:儒家鼓勵個人修養最終回饋社會。司馬光耗費十九年編纂《資治通鑑》,正是希望「鑑往知來」,讓後世統治者避免重蹈覆轍,體現了「社會性未來觀」。

儒家思想的治癒力,在於將「渺小的個人」與「宏大的未來」緊密連結。李白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僅是自我鼓勵,更是呼應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即便遭流放夜郎,仍相信自身行動能參與歷史進程。這種信念,正是對抗絕望的良藥。

司馬光的經歷頗具啟發性。他在政治失意期間,耗費近十九年心血編寫《資治通鑑》。這份「跨代利他」的工作無法換取即時名利,卻在千年後成為治國寶典。他用行動證明:長遠價值的實現,往往需要超越個人生死與時代局限。

「長風破浪」以詩意想像未來

而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則完美體現 FDT 的核心邏輯。他透過詩意想像未來的成功場景,對沖當下的挫折感。心理學研究顯示,具象化的正向幻想能提升抗壓能力,李白無疑是古代「未來自我視覺化」的實踐先驅。

當「躺平」、「即食文化」盛行,儒家思想與 FDT 共同揭示一個真理:真正的治癒,始於將自己置於更長的時間坐標中。各位可從以下方向嘗試:

融合 FDT 與儒家「修身」:每天花5分鐘想像「5年後的理想自己」,並思考「今天哪個小行動能讓我靠近目標?」例如報讀興趣課程、修補一段關係。

以「齊家」累積生命意義:即使「治國平天下」看似遙遠,改善家庭關係(如定期陪父母飲早茶)、參與社區服務,已是對未來社會的珍貴投資。

借鑒李白的「詩意思考」:透過文字、藝術或社交媒體記錄對未來的期待,這不僅是情緒出口,更是對自我的莊重承諾:「我會成為這樣的人。」

自問「現在的我能為未來種下什麼」

宋代大儒張載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句話拆解開來,其實就是:「現在的我,能為未來的世界種下什麼?」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或許這正是對抗虛無主義的最強解方。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