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珠

清明時節雨紛紛,本來已回暖的天氣,清明前兩天氣溫忽然下降,霧霾籠罩香江,像腦海厚重的緬懷,隨着春雨細訴心中對故人漫長的思憶。

年老的母親,心中一直記掛着回鄉祭祖及到新界的龍山寺拜我父親,本來現在有了高鐵,回鄉的交通方便了,但近90歲高齡的母親行動始終不便,我說由我代表去致祭,她又不放心,幸好此時鄉下的大叔答允代為致祭,有男丁代勞,老媽便放心了,我迅速通過微信把買祭品等費用支付給大叔,並感謝他的辛勞和心意。

大叔承諾年年代勞,老媽心裏安慰,但仍心繫洋化的兒子,盼他親身到鄉墳致祭,總覺得每年祭祖要事,日後難有子嗣肯擔大旗。

清明前夕,東京老友角田專誠飛來香港,說因疫情相隔8年沒來港,特選清明來拜祭早逝的好友阿龍。疫情後他因入院做手術,無法抽身,無奈延期至今。憶阿龍仙逝超過18年了,每年角田幾乎都實地或線上致祭,大家都讚這位老友長情,相信這段中日友誼,是心靈交融的緣分。

這天我們約同阿龍的弟弟及幾個好友,接了角田飛機便直赴西方寺向阿龍墓致祭。估計清明正日拜山人多,我們在早一天來到寺裏,只見有五六位身穿棕色袍的師姑在念經,空曠的大殿傳來低吟梵音,令我們倒覺四周有點冷清空靈感。阿龍弟把帶來的衣包奉上,說衣包內已有冬夏衣物、日用品、金銀冥錢,還有最新型號的手機,燒給他吧!火爐中火光熊熊、冥紙被燒得啪噠啪噠,不消一刻化作灰燼,我們所有的思念與祝福似乎都隨灰花飄到遠方,友人說︰「也許阿龍早已投胎轉世了。」角田說︰「大概下世跟他仍會是好朋友。」

拜祭的儀式,現代年輕人已不大注重了,其實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下來的祭祀儀式,更是親情友情紐帶的象徵。於上香及懷緬之際,我們似可重返昔日親人共聚的時光,也可聆聽到先輩的教誨,這是為了維繫血脈相連的情感,是人生命中珍貴的聯繫,無論時空有多少相隔,始終心繫相隨,只要親情友情不變,就可穿越時空的隔閡。讓我們在這清明時節,再次憶記故人,重拾昔日的溫情,並於現實生活中保重自己,更珍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