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我最近正忙着做一件事,那就是自戀。具體的表現就是我會用一天當中的很多時間去看抖音裏的MBTI,而且只看小蝴蝶(INFP),因為我就是這個性格的人。
然後,我昨天在上課的時候還跟學生深刻地剖析了一下自己。倒也不能算是一種離題萬里的閒話吧,那時候我正在講貝特森對歇斯底里症的分析,我就把我自己的自戀作為例子,來說明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瘋子。因為當你受到了來自於外在的傷害,你就會去親近那些讓你舒服的,遠離那些令你不適的,這幾乎是一個本能。
福柯將這種自我保護變成了一種自我特色,並創造了一個名詞叫做自我技術。也就是說,一個人,倘若他擁有痛苦,他反而就會越發發展出一種人格來。或者,更確切的說,人格不是被發展出來的,是被磋磨喚醒的。於是,在大約20年前,我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是INFP。但我從未真正明白它是什麼。然後,有一天,MBTI性格分析就這樣流行起來了。這時候,我已經40多歲了。我忽然開始關注起我的人格。每看一遍,我就好像在用那些播主的分析來進行自我映射。我發現,這算得上是一種人生總結。對於年輕人來說,它或許更像一個預言。對於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它則是一種回顧。而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它就是一種自我肯定。
假如哪一個時刻我不自信了,我就可以去看性格解說。然後,我就釋然了。你會對自己說:「看吧。我就是這樣性格的人,這就是我啊﹗」再然後,你就開始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節奏,把那些不被理解的,以及自己作為一個平凡者的位置變成一種超然物外。對於這種感受,我沒有詢問過別人,但推己及人。我想,這些網絡上的性格分析也許令別人也像我一樣擁有被承認、被撫慰的神奇作用。
然後,我忽然開始突發奇想:是不是一個相信性格測試的人會不那麼容易分手。因為他一旦有了痛苦,覺得自己永遠也得不到愛人的愛,或者永遠與一個最親密的人有無盡的摩擦和爭吵。那麼,他去看看對方的性格測試,然後,他就被治癒了。
確切地說,他將對方的行為合理化了。這是她的性格,那麼,應該接受她的性格,作為她完整的一部分。甚至,這種愛還會因為對方的性格測試而出現倍增和緩解思念的作用。一方面,你看着這些講解,似乎你的愛人來到了你的身邊;另一方面,那些表面看來十分客觀,實際上卻暗含着全方位承認的解釋,令你的愛人那樣有魅力,簡直是一個愛彌兒。這不是一個愛人,這是一個愛人的剪影,被倒映在水上,縹緲而真切,那樣易碎又不可捉摸。
沒有這樣一個比鏡像更加完美的愛人了。它作為一個替代者,令一切都如同夢幻般美好。於是,愛情就成了一種自我想像。就像盧梭那樣,把一種幻覺當成真的。從而,不再需要那個真的。因為,這個被映射在一個叫做MBTI的性格鏡像當中的人,是助長了對方的。以至於你終於糊塗了,不知道你在愛誰。是那個倒影嗎?還是倒影的那個主人。但或者都不是,你只是在愛自己。因為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你的慾望而存在。沒有比這更瘋狂和更純粹的自戀了,它真是惹人流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