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5日下午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領域要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亞洲視覺科技研發總監陳經表示,總書記對國內人工智能的發展重點提出了明確要求,具有全局性意義。自DeepSeek等前沿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以來,人工智能在理論研究等多維領域正展現出蓬勃生機與無限潛能,亟待深入挖掘。

構建全鏈條自主可控AI基礎軟硬件體系

陳經表示,中國需強化高校與科研機構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領域的攻關力度,尤其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方面持續推進算法優化與數據結構運行效率提升。他指出,應鼓勵科研團隊探索新型人工智能基礎算法與數據結構,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技術突破提供理論支撐。

總書記提到,「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陳經表示,總書記的這一表述直中要害,當前,在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仍面臨高端芯片依賴進口、核心軟件環境未能實現國產自主化的困境。

如何突破人工智能「卡脖子」 問題,實現「自主自強」,陳經坦言,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具體而言就是要構建全鏈條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體系;加大對新型智能芯片的研發投入,重點支持清華大學團隊擅長的光電融合、憶阻器等異構智能芯片技術攻關,通過探索差異化技術路線實現「換道超車」。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服務業注重個性化

對於總書記提到,「要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陳經表示,傳統產業與人工智能融合,中國大有作為,其中包括製造業和農業等傳統生產領域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的深度融合,實現對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全程監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服務業領域,要積極引入智能客服、智能推薦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服務體驗,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捷、個性化的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雨潤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