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逐漸進入伊朗高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伊斯蘭教信仰。在這種背景下,古代伊朗傳統的造型藝術開始和新的信仰結合起來。伊斯蘭信仰摒棄對神靈的偶像崇拜,所以人或神的具象造型藝術逐漸減弱,代之以各種幾何或圖案裝飾,甚至各種變體的阿拉伯文書法,尤其是在清真寺建築上。隨着簡單獨特、涵義準確的裝飾藝術越來越被大眾接受,逐漸發展到各種器物的裝飾表達上,成為伊斯蘭時期獨具特點的藝術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伊朗西北部阿德比爾清真寺建築群裏的「瓷屋」,高大的穹頂結構,穹頂之下的內壁上,做出數以千計不同形狀的壁龕,裏面存放着來自中國的瓷器。最大宗的藏品來自薩菲王朝阿巴斯大帝的饋贈,阿德比爾寺中不少瓷器上都鐫刻着敬語「聖王的奴僕阿巴斯向沙阿˙薩菲丁捐獻。」神廟收藏了一千多件精美的東方文物,它們見證了古代中國和伊朗的貿易關係。
●鳥身人面紋釉磚,公元13-14世紀(伊利汗王朝)西阿塞拜疆省,塔赫特蘇萊曼遺址出土,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逐漸進入伊朗高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伊斯蘭教信仰。在這種背景下,古代伊朗傳統的造型藝術開始和新的信仰結合起來。伊斯蘭信仰摒棄對神靈的偶像崇拜,所以人或神的具象造型藝術逐漸減弱,代之以各種幾何或圖案裝飾,甚至各種變體的阿拉伯文書法,尤其是在清真寺建築上。隨着簡單獨特、涵義準確的裝飾藝術越來越被大眾接受,逐漸發展到各種器物的裝飾表達上,成為伊斯蘭時期獨具特點的藝術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伊朗西北部阿德比爾清真寺建築群裏的「瓷屋」,高大的穹頂結構,穹頂之下的內壁上,做出數以千計不同形狀的壁龕,裏面存放着來自中國的瓷器。最大宗的藏品來自薩菲王朝阿巴斯大帝的饋贈,阿德比爾寺中不少瓷器上都鐫刻着敬語「聖王的奴僕阿巴斯向沙阿˙薩菲丁捐獻。」神廟收藏了一千多件精美的東方文物,它們見證了古代中國和伊朗的貿易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