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當電競已被廣泛認定為體育項目,並在過往20多年間發展出一套潛力巨大的完整產業鏈,「打機」已不再與「無前途」掛鈎。香港電競發展起步雖然較遲,不過隨着港隊於杭州亞運會電競項目歷史性摘銀,本地電競亦終於迎來出頭天,代表隊被納入體院精英項目後日益壯大,而今年年底香港亦有望迎來首個國際大型電競賽事。中國香港電競總會會長陳龍盛表示,國際性電競大賽吸金力驚人,除了不乏贊助商支持外,在世界各地均有龐大的「粉絲群」,而香港有網速快、匯聚世界頂尖電子設備及多國免簽三大優勢,加上場地基建等配套齊備,有力成為電競盛事之都,在這項新興體育產業中分一杯羹。

電競市場近年發展蓬勃,根據《2025年全球電競市場報告》,到2029年電競市場規模可望達到70.3億美金,而隨着數位媒體的快速擴張以及線上遊戲在不同年齡層中的日益普及,加上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技術的發展,電競前途更是無可限量。去年沙特曾舉辦獎金池超過6,000萬美元的首屆電競世界盃,而到2027年沙特亦將主辦首屆電競奧運會,隨着獲得世界性組織承認和正名,電競的影響力未來數年可望進一步提升。
今年有望首辦國際大型賽事
政府早於2018年就在財政預算案中撥款推廣電競,但可惜之後疫情出現令不少電競大賽煞停,但自從杭州亞運會港隊歷史性摘銀後,本地電競發展似乎終於迎來轉機,而香港今年亦有望首辦國際大型電競賽事。中國香港電競總會會長陳龍盛上年8月已經入紙申請「M品牌」活動,目前得到政府的回饋相當正面:「我們預計屆時會有五千至一萬人入場,跟以前電競音樂節的規模差不多,不過今次是正式賽事,這個比賽擁有超過十年歷史,如果香港成為最後一站賽事,根據以往的經驗,會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競『粉絲』來港觀賽,我們預計會有一半觀眾是來自海外,是一項可以刺激旅遊業的體育盛事,希望可以在一個月內公布更多詳情。」

電競市場潛力巨大,全世界均希望可以分一杯羹,不過陳龍盛認為香港有其優勢,有利於打造成電競盛事中心:「首先香港網速快,別看沙特近年大力發展電競,但當我去到沙特和當地一些電競戰隊聊天,發現當地的網速跟不上,選手嘗試找一些歐美頂尖戰隊練習對戰時網速會是一個阻礙。另外對於電競來說設備十分重要,有些地方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買到最新的產品,而在香港可以輕易買到世界最頂尖最新的產品。此外香港入境手續相對方便,電競比賽一般分線上線下階段,有時候選手打到後段才獲得線下參賽資格,但卻因來不及辦簽證無法參賽,而很多地方來香港都是免簽,舉辦大賽更有優勢。」
借鏡內地電競產業培養人才
而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正是香港的獨有優勢,陳龍盛表示內地電競產業發展已經十分成熟,除了有很多香港可以借鏡的地方外,亦有利於香港培養電競人才:「騰訊及網易等公司都是行業龍頭,香港比較容易接觸到最新版本的遊戲,基本上在香港可以玩到全世界所有最新的遊戲,對訓練選手很有幫助,在杭州亞運會之前,港隊選手就到了杭州國家隊的訓練中心集訓,接受國家隊教練的教導,經過一個月訓練後突飛猛進並最終拿到銀牌。我記得當時決賽正是國家隊對港隊,現場氣氛很融洽和諧,他們都在同一個地方訓練了一段日子,關係就像家人一樣,下屆亞運會國家隊和我們都會有一些聯合訓練,這種交流對培養出更多電競人才很有幫助。」

電競賽事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去年遊戲《英雄聯盟》世界總決賽破紀錄吸引超過694萬人同時在線上收看直播,成為電競史上最多人收看的系列賽事之一,陳龍盛表示電競賽事的觀眾遍及所有年齡層,而且近年女性觀眾亦愈來愈多,加上電競與高科技行業息息相關,比很多傳統體育競技項目更容易吸引贊助商:「一些喜歡電競的人雖然長大後或許沒時間打機,不過他們還是會看比賽,而年輕人市場更是我們的『主場』,另外明星選手的出現亦吸引了很多女性觀眾『追星』,甚至像偶像一樣有應援團,由於電競比賽牽涉很多科技產品,所以我們找贊助商時亦更多選擇,甚至比一些傳統體育項目更容易。」

杭州亞運成電競發展轉捩點 有助培養自家明星選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除了引入世界級電競盛事,香港電競要發展亦需要培養出自家明星選手,陳龍盛表示電競已被列入精英運動項目,運動員團隊已有15名全職及8名兼職選手,亦在體院資助下成立了港隊電競訓練基地,他認為體院的津貼能夠讓運動員可以全力追夢:「被列入精英項目後,運動員會有一些生活津貼,選手可以全心全意比賽和訓練,不用擔心生計,就算運動員不希望放棄原有職業,也可以成為兼職運動員,令更多人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
除了成為港隊代表外,贊助及獎金亦是電競選手一大收入來源,陳龍盛表示穩定的收入是成為電競選手的一大賣點:「現時世界上有很多電競俱樂部,他們願意投放資源去培養選手,提供宿舍、教練甚至是贊助,有不少俱樂部也來了香港尋找有潛質的選手。此外電競大賽獎金亦愈來愈多,香港也有選手在《Street Fighter VI》和《王者榮耀》兩款遊戲晉身總決賽,《王者榮耀》港隊代表更是打入三甲,得到25萬美元獎金。」

而杭州亞運會奪銀牌後,亦有更多家長願意支持運動員在電競路上追夢,陳龍盛表示:「很多家長見到他們的小朋友在亞運成為了正式港隊代表,覺得好光榮,所以杭州亞運會對香港電競發展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令很多人對電競改觀,對香港電競發展是很大的支持。」不少國家均看中電競市場的巨大潛力,尤其是亞洲電競水平更是突飛猛進,除了中國和韓國在世界處於領導地位外,印尼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近年亦急起直追,陳龍盛認為香港市場細、人口小,要與培養出世界級選手必須走「精英化」路線:「香港其實有幾款遊戲選手水平很高,例如《Street Fighter》及《Counter Strike2》等,《Counter Strike2》中國香港女子隊連續兩年都得了亞洲第二,證明其實是可以培養出世界頂尖的明星選手。 」
陳龍盛亦表示未來會投放更多資源在青訓之上,助選手及早打下良好基礎:「很多國際性比賽都有一個門檻,要18歲以上才可以參加,但其實大部分頂尖選手都是十五六歲,甚至更年輕的時候開始接受系統訓練,所以我們由上年開始與一些亞洲國家商討,舉辦一些亞洲青年錦標賽,讓年輕選手有更多比賽和交流機會,促進亞洲電競水平發展。」
事實上要投身電競產業亦不只有成為選手一途,陳龍盛表示職業訓練局今年開始亦開設了電競相關課程,為整個香港電競產業培訓人才:「電競不是只有選手,要舉辦一個比賽需要龐大的團隊,導演、攝影師、旁述、裁判及市場營銷人員等均很重要,所以電競產業是可以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亦給予年輕人更多職業規劃的可能性。」
陳卓傑 陳子軒力爭踏上亞運會頒獎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當愛好變成職業,兩位港隊電競選手陳卓傑及陳子軒均坦言會對「打機」變得麻木,更笑言每逢放假對遊戲「掂都唔想掂」,不過經歷過杭州亞運會後,兩人都表示難忘當時披起港隊戰衣沐浴在觀眾歡呼聲的高光時刻,力爭在下屆亞運會踏上頒獎台為港爭光,成為了他們繼續走在電競路的最大動力。

24歲已有兩次參加亞運會的經驗,陳子軒坦言成為全職電競選手最難熬就是失去對「打機」的熱情:「當初一定是因為喜歡打機才做電競選手,不過打了這麼多年,打機已經沒有了娛樂的感覺,反而會比較感受到壓力。」港隊規定每星期至少5天、每天至少5小時常規訓練,不過作為全職選手,一天「打機」十小時以上才是常態,「當中也包括開會、討論戰術或一些體能訓練,由起床到睡覺前,除了吃飯都是與遊戲為伴。」陳子軒亦坦言成績不好時想過放棄,「職業選手成績與收入掛鈎,表現不好時會很擔心。」能夠繼續堅持下去,只因自己尚有夢想未圓:「參加了兩屆亞運會,看到電競踏上這個最有認受性的舞台,真的很想拿到一次獎牌,對我自己、教練以及家人都有一個交待。」

電競向來被視為是「青春飯」,反應及視力衰退令年長選手難以與後浪們角力,不過在杭州亞運會帶領港隊在《夢三國2》摘銀的陳卓傑卻希望能再拚一次:「杭州亞運會後有種使命感,最開心是自己幫到電競在香港得到承認,所以雖然知道會很辛苦,但仍希望自己可以盡最後努力去幫助本地電競。」由於下屆亞運《夢三國2》被剔除,陳卓傑需要從頭學習其他亞運會電競項目,對年屆34歲的他而言並非易事,不過無論過程多辛苦,他始終想再感受一次亞運會氣氛:「亞運會的規模是其他賽事不能相比,觀眾的歡呼聲和場館的氣氛會令你很陶醉和興奮,感受到自己作為運動員的身份,所以無論多辛苦都想再拚一次。」
打機 電競大不同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正謙)「打機」是愛好,不過電競卻可以成為職業,陳龍盛表示兩者在本質上有巨大差異,「100個遊戲之中可能只有幾個遊戲適合做電競,首先電競遊戲的商業模式不會叫人『課金』,就是不能花錢變強,要成為電競的遊戲必須講究公平。」此外「打機」是娛樂,但職業電競選手訓練的刻苦程度卻不比任何運動員小,單單控制角色做一個動作便可能要訓練過萬次,練到成為肌肉記憶直到完美為止,所付出的精神和心力是難以想像。
陳龍盛表示很多小孩分不清職業和業餘,最好的辦法不是禁止他們「打機」,而是讓他們親身體驗職業選手的日常:「這方面內地做得很好,有很多小朋友覺得自己玩得不錯就說想成為職業選手,內地俱樂部會提供一些試訓機會,很多人試了一星期就撐不住了,認清了職業選手的生活其實是很枯燥和刻苦。」陳龍盛希望未來能成立電競訓練學校,讓有志者可以接觸到專業的電競知識,除了有助吸納及培養本地電競新血外,亦可勸退那些「玩玩吓」的小孩,甚至有助戒除網癮。

評論